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公报>1999 > 第20期

抓住历史机遇 建设秀美山川

发布时间: 2008-06-25 16:00

□ 冯继红
  安塞县位于陕西北部,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水土 流失严重,自然条件差,十年九旱,农业生产低而不稳。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 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改变生产条件作为强县富民的长远大计和治本之策来抓。为此,历届县 委、政府都始终坚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动员和带领全县人民真抓苦干,长期不 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和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新修“四田”26万亩,人均 达186亩,林地总面积达1045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6225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保 存面积8864平方公里,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13%。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我们既要有坚韧不拔,艰苦 创业,敢打硬仗的决心和意志,更要有科学求实、统筹规划、务求必胜的思路和对策。
  秀美山川建设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朱基总理的重要 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总方向和大思路。 1997年8月,江总书记作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 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总的方向和目标。今年6月江总书 记在陕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明确指出:“改 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 ,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这 不仅为我们指明了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也阐明了生态环境建设对西 部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江总书记重要批示发表两年后的同一天,朱基总理亲临延安 视察,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加 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清了思路,给予了政策。我们必须从 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从根治黄河水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高度出发,深刻领会江总书记批示和朱总理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战略意义,责无旁贷、义不 容辞地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动员和组织社会各 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到这场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中去,努力把宏伟的蓝图变为现实。
  秀美山川建设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千秋的德政工程,必须全民动员,持之以恒, 打一场“绿色革命”的攻坚战。 生态环境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 一项合民心,贴民意的重大举措,必将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欢迎和支持。我们必须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全面、深入地开展学习江总书记视察陕西和朱总理视察延安时的重要讲 话精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加快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 标上来,进而把广大人民群众巨大热情焕发出来,把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力量凝聚起 来,努力形成振奋精神、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的新局面,动员千军万马,打一 场“绿色革命”的攻坚战。
  秀美山川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艰巨工程,必须在工作指导和思路上实现新的转变 。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干成的事情,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向风沙区过渡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土壤质地疏松,气候 干旱少雨,农民生产生活较为落后。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决定了 其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总结历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的 经验与教训,必须在工作思路上尽快实现“四个转变”。即:第一,农村工作的重心要由 以农业为主向以林业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农业和林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体。农 业是林业的基础,林业是农业的屏障。安塞的农业属粮食自给型的农业。长期以来,由于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始终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基本解决群众温饱问题 的基础上,必须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大抓林业上来,围绕农业办林业,办好林业促农业, 以此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实现农林的协调发展。第二,治理措施要由过去的 重工程措施向重生物措施转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是大上林草,恢复植 被。过去由于偏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尚未到位,既限制了治理速度,又影响了治理效益 。从现在起,秀美山川建设将由局部治理向全方位治理推进,必须把生物措施放在首位, 工程、耕作、农艺措施综合配套,使治理效果得到快速、充分体现。第三,治理方向由过 去偏重经济效益向以生态效益为中心,经济、生态效益并重转变。多年的实践证明,黄土 高原治理应该走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农业发展的路子。生态效益是基础,是经济效益的物 质承担者,经济效益是最积极、最活跃,与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得最紧密的因素,社会效 益则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表现,是三大效益的归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的 关系,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应该 以提高生态效益为中心,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生态效益之中,寓农民的微观经济活动 于水土保持的宏观目标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在治理中得到实惠,使生态与环境得 以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第四,在治理方法上由过去的小打小闹、分散治理向大规模、 快速度、全方位治理转变。秀美山川建设工程是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是一项宏大的战 略性工程。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分散治理的做法,既要突出重点,更要全面推进;既要培养 典型,也要推动全局;既要讲究质量,也要注意速度,形成万众一心、协同作战的良好局 面。
  秀美山川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工作方法上实现新的调整。治理 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不仅要有大干的雄心,还要有科学的方法。要按照朱基总理 “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指示精神,认真总结近年来生态环 境建设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方法和路子。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四个结合”。第一,把林草建设与封山育林相结合,解决林牧矛盾,发展舍饲养殖。建 设秀美山川必须首先要解决好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林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畜牧 业则是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重要传统产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目前,传统 的饲养方式与薄弱的林业形成了相对立的矛盾。要调整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广舍饲养羊 ,发展其它养殖产业,实行封、管、育、造并举,禁牧封育,大上林草,绿化荒山。通过 大面积的禁垦禁牧禁伐,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到2007年,全县林业总面积发展到300万 亩,人均达到2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使治理成果得到巩固,生态环境自然得到恢复 。第二,把林草建设与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相结合,解决农林矛盾,增加农民收入。要把生 态环境建设的基点建立在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之上。结合建设秀美山川,要大面积 发展经济林果业。就安塞县来讲,土壤疏松,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发展经济林果业具有 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本着“川建大棚,山抓两杏”的总体思路,加快杏基地建设,大力发 展仁用杏、山桃山杏、核桃、苹果、梨、枣等林果产业。经过8年艰苦努力,到2007年力 争使人均经济林果面积达到8亩,全县建成百万亩经济林果基地,其中仁用杏30万亩,人 均2亩,人均高标准的优质果杏面积达4亩以上,以此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充分调动农 民治理开发的积极性。第三,把林草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解决速度与效益的 矛盾,稳定农业,改善生态。在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大搞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治山治坡向治沟治川转变,川道地 区大力发展提灌、引灌工程,全面实现水利化;偏远山区重点发展井灌、窖灌工程,着力 实施好“百村百井双万”工程(在北部边远山区的100个村,打100口水井,解决1万人的饮 水困难和1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在拐沟山区,要结合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兴建拦洪淤地 坝,每个乡镇每年建一座骨干淤地坝,力争到2007年,全县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稳定在2亩 ,其中人均川水坝地达到1亩,人均种好1亩经济作物,1亩粮食作物,确保有粮吃、有钱 花。第四,把林草建设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秀美山川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 工程,既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要统筹规 划,协调运作,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农村的脱贫致富问题解决不了,生态环境建设也就 难以摆脱“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先治理,后破坏,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因此,要遵循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培植后续财源的目标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明村镇建设,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将光山秃岭的安塞县建设成为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绿 色屏障和山青水秀、林茂粮丰、果杏飘香的“绿色宝库”,把全县广大农村真正建设成为 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明进步的现代新农村。 (作者系安塞县县长)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