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南市常务副市长张耀明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小城镇正面临着如何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城市化进程
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快撤乡建镇和小城镇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态势
渭南市撤乡建 镇工作始于50年代。具体来说,全市小城镇建 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50年代至8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全市仅有的 8个小城镇,大多为“三线”建设时期由于国有
厂矿的布局而形成的。这些城镇规模都比较小,功能单一,布局分散,城镇和企业处于相互
割裂的状态。80年代初废除“政社合一,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体制时,一部分人民公社因
历史原因,直接演变为建制镇。但其主要功能只是简单地履行行政职责,仅仅局限于行政区
划上的意义,表现为一种自发、无序的生存状态。
80年代至9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属全市小城镇的生长孕育期。随着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的商品观念和商品意识日益增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乡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小城镇也因此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功能日益多样,作用逐步显
现,一些集镇逐渐成为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小城镇的生产聚集和商品聚
集作用得到加强。这期间尽管撤乡建镇的很少,数量不大,但无疑是小城镇建设最为关键和
重要的时期。
90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标志,全国范围内新的开发建设热潮的
形成和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整体推进,大大地拓宽了小城镇的活动空间和回旋余
地。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服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各地农民特别
是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步把投资的热点转移到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上来,他们逐渐成为小城
镇建设、经营、消费的主体。这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功能
不断完善,小城镇一跃成为农村综合服务的主要依托和载体,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撤乡建镇工作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截至目前,渭南市小城镇达到244个,其中建
制镇95个,集镇149个。
小城镇的长足发展,使小城镇的聚集作用日渐突出,全市小城镇逐步形成了风格鲜明、
特色突出的6种发展类型。即工矿型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交通型小城镇,乡镇企业型小
城镇,农业型小城镇,商贸型小城镇。这些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路子,使建制镇的经济总
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劳动力的就业门路日益多样化。
小城镇已经成为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认识体会
1、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遵循非均衡发展
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色发展的,非均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区位。小城镇
作为农村发展非均衡系统中支配全局的优势区位,它集中了各种生产要素,是区域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是资金、人才、信息及各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集散地,对区域经济发展
,小城镇发挥着重要的“增长核”效应。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地方的非农产业,尤其是乡
村工业在空间上需要集中,这一集中给小城镇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益,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区
域经济的发展。
2、小城镇的吸纳作用,形成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在我国,第三产业每增
长1个百分点,可吸纳130万人就业,而且第三产业一般投资少、见效快。小城镇作为转移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世代耕种的土地分离开来,投入二、三产
业之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撤乡建镇后,许多小城镇出现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乡镇企业
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
成为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3、小城镇的纽带作用,促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既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又
是推动现代文明前进的动力。撤乡建镇前,乡政府驻地一般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管理水平
都相对较差。建制镇普遍加大了城镇建设工作力度,针对薄弱环节,不断调整资金,从规划
、建设和管理入手,加快管理队伍建设,鼓励、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使小城镇
建设不断加快。这对于推进农村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
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小城镇的综合效应,推动了乡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行政管理经
济社会的职能权限基本上是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乡镇一级几乎没有这一职权。但
从实践来看,上级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措施最终都得靠乡镇政府来落实,乡镇政府的工作涉及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各个方面。这种状况使乡镇一级形成了想管的无权管,要管的
无职权的局面。撤乡建镇有利于扩大城镇经济、社会职权,赋予了较发达城镇部分的经济、
社会人事管理权,提高了城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了乡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调查中,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全市小城镇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由此带来的显著变化,同时
也深深地体会到撤乡建镇后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建制镇的
党政领导,特别是城镇“一把手”,对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小城镇的内涵增
长缓慢,建设质量不高。三是小城镇的管理亟待加强。四是小城镇建设体制不顺。另外,城
建部门是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部门,民政部门又是撤乡建镇工作的主管部门,二者之间沟通和
协调不够,给小城镇建设带来一定困扰。
三、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小城镇建设量大面宽,布局分散,主
要依靠农民建设。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城镇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
建制镇的领导干部除了具备管理农村的能力外,还要具备管理城镇的经验。撤乡建镇后,镇
级主要领导要进一步增强城镇意识,不断学习城市学,全面研究城市学,掌握城镇管理的基
本知识,把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建设小城镇这一大战略上来,并尽快
实现中心工作由农村到城镇的转变。其次,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引导初步富裕起来
的农民到小城镇兴办二、三产业,接受城镇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树立新的观念,形
成新的品质,从而提高小城镇建设者的综合素质。
2、发挥聚集功能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聚集就是通过各种资源的聚集和集合,形成一
定的合理规模,以取得最佳效益。这是解决小城镇内涵增长缓慢的有效举措。要结合小城镇
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经济实力,严格按规划分期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科学匹配
,合理安排,使基础设施的分布形成整体。要坚决反对搞小农眼光、小农气派的做法和短期
行为。要进一步向小城镇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限,改革和完善镇级独立的财政体制,充分发
挥镇级政府通过小城镇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小城镇建设要与工业小区建设
相结合,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与开发区建设相结合,选准区位,定好位置,实现生产和经营
的聚集。对小城镇的社会事业,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
化资源适度集中,发挥规模效益,强化规范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小城镇资源聚集的综合
效益。
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资金是小城镇建设的最基本的
物质动力和保障条件,要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坚持用市场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小
城镇建设多元化投入主体的新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制定科学的撤乡建镇预测和规划,分析
各种因素,掌握节奏,科学调度,不断增强撤乡建镇的科学性,给建制镇创造一个更加广阔
的成长空间。镇级政府每年要列支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小城镇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是农民。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先富裕
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进行产业开发和住宅开发,把城镇空间当作资产来增值,把投资环境转
化为投资能力,逐步形成农民筹资建镇的机制。要加大对城镇维护建设税、市场管理费、乡
镇驻地“农转非”户口人员缴纳的城镇增容费、土地出让金乡镇留成部分和农村集贸税的改
革力度,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小城镇。对城镇公益事业,要探索民办公助,公有
民营的形式,并广泛动员闲散的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只有人民群众关心小城镇建设,
支持小城镇建设,参与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就一定会繁荣起来。
4、培育市场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纤绳。没有市场,或者说没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小城镇建
设只能是空中楼阁。相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小城镇的市场优势十分明显。要利用这一优势,
大力培育各类市场,尤其是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要立足周围群众,不断增
强市场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力争占有更大范围的市场份额。市场建设要紧密结合小城镇的产
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