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陕西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探讨

陕西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探讨

时间: 2008-06-25 16:00
□ 陕西省农业发展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雷生辉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由于陕西南北狭长,地貌多样,气候差 异大,不同地域间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生产水平及耕作方式不完全相同,用同一种开发模式往 往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采取与各地区情况相适应的开 发模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陕西农业资源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践的分析总 结,探讨适合我省不同农业区域特点的几种开发模式和相应的工作思路。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立项条件和要实现的目标
  1陕西农业资源的特点
  (1)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截至1990年,全省共有耕地5230万亩。据当年调查统计,全省中低产田面积达4200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80%。对这些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 必将显著增加现有耕地的产量。另外,全省有宜农荒地约2000万亩,开发潜力很大,按垦殖 率50%计算,即可增加粮食20多亿公斤;全省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6800万亩,目前利用率不足 30%,如通过开发进行草场改良,发展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2)资源分布不均,立地条件各异。
  陕西的农业资源从总量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少,质量差,水、热、气及生 物资源与土地资源在分布格局上不协调,生态失调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总的来看,干旱 和水土流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制约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又 有所不同,从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角度,可将全省农业区域作如下划分:
  A长城沿线风沙区。该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8%,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地面积2700万 亩,人均40亩,是全省人均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农业区;水资源总量1762亿立方米,人均 2576立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0%。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风沙侵蚀严重,土地瘠薄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片流沙尚未治理。
  B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区土地总面积占全省233%,土地广阔,光能丰富,雨热 同季,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钾质,发展农业具有潜在的优势。但水土配合不好,地形复杂, 梁峁起伏,支离破碎,土地利用很不合理,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 严重。
  C渭北旱原和关中平原区。是全省粮棉油的主产区,也是几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投 资建设的两个重点,区域粮食总产占全省的70%以上。渭北旱原台原、高平原面积大,土壤 以垆土、黑垆土和黄褐土为主,土层深厚,富含钾质,加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 季,是小麦、玉米、烤烟、花生的适生区,也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制约农业生产的 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关中平原区自然资源匹配较好,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 热条件较好,水利化程度较高,水地面积占全省80%。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利设施老 化和管理不善,水资源日益紧张,土壤养用失调,环境污染趋于严重。  D汉中盆地平坝区。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适生种类繁多,是陕西的“鱼米 之乡”。区内解放后新建了石门、红寺坝、党河水库等水利骨干工程,具有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的条件。但水利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等,是该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E陕南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除汉中盆地以外的农业区域。该区水热资源 丰富,适应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林牧争地矛盾严重,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水利化程度低,干旱威胁较大,农村能源紧张。
  2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
  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陕西 实际,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是: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手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加农业发展后劲。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兼顾,合理、科学 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及龙头企 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两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陕西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具体地讲,农业综合开发要承担“十五”期 间增加全省粮食生产能力20亿公斤的任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建成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区, 并提前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二、适合陕西农业区域特点的几种开发模式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自身特有的“综合”优势区别于常规农业建设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实 施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农业资源区域特点和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 工作的实践,陕西农业综合开发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1平原灌区以田间配套为主的开发模式。这里所讲的平原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渭北高原的 旱原、台原和高平原以及汉中盆地的平坝和谷地等区域内具有灌溉条件或通过水资源开发可 以灌溉的平川地带。此类型农业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平整,适合于开发水地。通过大搞农 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的挖潜配套,以水为龙头,实行水、渠、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 高标准的方田林网,达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实施开发 的前提是大的水利骨干工程已经建成或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井灌。实施开发的优势 是投入少,见效快,贡献大,符合现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导思想和先易后难的要求。 缺点是此区域内人口较多,人均耕地少,加之个别地方农民有各顾各的狭隘意识和轻视对土 地投入的现象,使开发工作的组织和全面推进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水源状况划分,此种类型 又可分为引水灌区,井灌区和旱改水三种开发模式。
  (1)引水灌区。主要包括宝鸡峡、泾惠渠、洛惠渠、石堡川、石头河、羊毛湾、交口等传 统灌区,也包括汉中盆地的一部分。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是:从大的水源工程的大灌区的总体 建设入手,做好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更新、改造和挖潜配套,扩大灌溉面积,提高保灌效 率。
  (2)井灌区。在无引水灌溉保证,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埋藏较浅的地区,在合理开发、科学 布局的前提下,发展井灌,是平原灌区开发的又一模式。从我省开发的实践看,西安市部分 县区以及凤翔等县的机井群和暗管配套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在具备 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喷灌,进一步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
  (3)旱改水。主要是渭北部分地区由于新建了大的水利骨干工程如东雷抽黄工程,韩城禹 门抽黄工程等,使大面积的旱地变成水地,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也包括灌区中的小 高地通过建设小高抽或土地平整使旱地变为水地。此种模式开发的方向和重点主要是田间配 套,并对现有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促进中低产田转化,达到 “吨粮田”、“双千田”建设标准。
  2陕南秦巴山区以修建土石坎坑条田,发展经济林为主的开发模式。此开发模式主要针 对陕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化程度低的实际。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是坚持大力发展 经济林,综合开发治理低山丘陵的方针。省上确立的汉中市山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商洛山 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实践此种开发模式的典型。此类型地域可根据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和 生物资源特点,确定不同的开发重点。对缓坡地,采取修建石坎水平梯田,地埂营造防护林 网,田间种植粮果作物的方式;对陡坡地则采用修建土石陡坡坑条田,以保持水土、发展经 济林为目的的开发方式;对植被较好,野生资源丰富的山坡丘陵,主要采用保护自然植被, 改造、利用野生资源的开发方式。
  3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以坡改梯和建设生态农业为主的开发模式。该区农业综合开发应 以建设生态农业、保持水土为前提,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和集约经营。基本思路是改变广种 薄收的耕作方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整治为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使农业生态环境得 到恢复与重建;以解决粮食问题,使该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为目标,通过坡 改梯田、发展节水灌溉、地膜覆盖和旱作农业等方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以农村主导产 业开发建设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化开发,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4榆林风沙滩区以治沙改土为主的开发模式。
  此模式以榆林风沙滩井灌农业综合开发区为样板,1992—1994年进行了一期开发,共完 成中低产田改造25万亩,开荒09万亩,造林034万亩。1995年以后加大了开发投资规模 ,1997年该区域开发县扩大到4个,年开发面积6万亩,年总投资达到2000万元,成为我省除 关中、渭北以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开发的方向和重点是:大力种树种草, 营造防风固沙林带,改善生态环境,兴修水利,治沙改土,培肥地力,以生产粮食为重点, 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为榆林油气田和神府煤田建设提供充 足的农副产品。
  5几类特殊地域的开发模式。
  主要有大荔沙苑开发、黄河滩开发模式。大荔沙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棉花作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低而不稳,1991—1995年, 国家批准立项在该地区实施了大荔沙苑一、二期开发项目,投资4276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 地18万亩,开荒23万亩。通过开发,建成了大批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棉花 单产由41公斤提高到57公斤,新增棉花生产能力112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75元 提高到1100元。黄河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5年3月经国家批准立项,总投资2200万元。通过 开发治理,新增灌溉面积1123万亩,造林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0万公斤,棉花70万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元增加到614元。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 滩区农民脱贫步伐。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遏制了风沙及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上述两个开发模式,从大的方面,可归于平原灌区以田间配套 为主的开发模式,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开发区自然条件限定在沙苑或黄河滩的特殊 地域,作物品种比较单一,易于统一布局,整体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县乡财政配套和群 众自筹资金比重大,筹措有一定的难度。
  三、不同开发模式的对策措施和开发战略
  1因地制宜的扶持政策。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经 济建设服务。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针对各地 实际,制定各有侧重的扶持政策。具体地说,现阶段要继续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对资源条 件好、投入产出效益高、商品粮棉油贡献大的关中、渭北和汉中盆地等平原灌区优先扶持, 坚持以国家投资为引导、地方配套和银行信贷为补充,集中连片开发,高标准、高效益建设 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区。对陕北渭北地区,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 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主导产业,走产业化发展的开发路子。对 陕南山地丘陵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大片沙地荒地,要研究制定和完善山地、荒地承包、租赁、 转让、拍卖等政策,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工商企业的退二进一战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 制、租赁拍卖、承包经营等方式,鼓励工商企业、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承包荒山荒地, 开办“绿色实体”。
  2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的政府行为。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制度建设 ,从组织机构、规划制定、计划安排、项目管理实施,资金筹措、管理、使用和建后工程管 护等方面,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是各级各 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陕西来说,要进一步理顺关系,集中使用 各项开发资金,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发挥各级开发办的综合协调职能,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 性,发挥他们的专业职能作用,使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防止条 块分割造成资金短缺的弊端,采取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当前开发工作的有效管理机制。
  3先易后难的开发战略。陕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潜力很大,但目前的开发资金有限,要使 现有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就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的开发战略。对平原灌区先集中连片、优先 安排。对陕北、渭北地区,加大扶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先行开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逐步推动开发工作发展壮大。对陕南山地丘陵地区,继续实施山地开发项目,发展以经济 林种植和农林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多种经营,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区。
  总之,区域资源特点是划分陕西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主要依据。研究各种开发模式的作 用在于运用相应开发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理顺开发管理机制,实施先易后难的开发战 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拓展开发广度深度,达到推动陕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 目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