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政府公报

传达指令 指导工作 公开政务 服务社会

加大力度抓水利再创辉煌跨世纪

加大力度抓水利再创辉煌跨世纪

时间: 2008-06-25 16:00
 (□ 高建保)
  榆林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接壤地带,古长城横穿市境。以长城为界,北部 为风沙区,占总面积的761%;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239%。地貌大致为“七沙、 二山、一份田”。建国前,全市基本农田不足3万亩,林草覆盖率仅为18%,水利基础设施 几乎是一片空白。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以北治沙南治土为中心 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水利水保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1998年 底,全市建成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1000多项。其中,水库27座,总库容183亿立方米,抽 水站225处,渠道236条,各类水井10002眼,总有效灌溉面积达5992万亩。淤地坝1365座 ,可淤地299万亩。基本农田总面积达8349万亩,其中,水地576万亩,梯田2202万 亩,坝地2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24平方公里;治理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415%, 林草覆盖率达到324%。经过40年的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极大 改善,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逐步增强,水利水保工程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全 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全市的山河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水利水保工程建设 多次受到国家、省、地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1984年,被评为陕西省水土保持及农田基建先 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1988年至1997年,连续10年夺得省水利竞赛“振兴杯”,荣获 十连冠的殊荣;1991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先进市;1993年,被评为全国八大片水土保持重点 治理先进集体;1994年,榆林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被评为全国第三名;1997年,
  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会在我榆林市召开。
  榆林市水利水保局在抓水利水保建设的同时,狠抓行业自身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经 营管理、水利执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发展水利综合经营过程中,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办经济实体,走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路子,不断壮大水利产业。目 前,已创办水利经济实体30个,从业人员已达427人,综合经营产值达到85858万元,创税 利137万元。综合经营从业人员人均完成产值201万元,人均上交税利3208元。为了将精神 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我局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出台了许多政策性文件,规范自身行为,调 动各方积极因素。在班子建设上,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大胆起用人才,各股(办)负责人都由 文化高、年纪轻、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同志担任;在基层各单位领导班子中充实了一批专 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干部,使班子建设达到了务实、勤政、创新、廉洁的要求。近几年, 连续被评为地、市文明单位,地、市卫生单位;1997年,被评为全省水利经济先进集体;连 续三年被市委评为先进党总支。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精神要求,榆林市水利水保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 刀阔斧的改革。着重从水利系统内部管理入手,以建立健全“五大体系建设”为目标,加大 “三五”水利改革力度,增强水利经济实力。在“五小”水利工程产权改造方面,对不能发 挥效益的1035处“五小”水利工程进行产权改造;采取股份经营、规范承包、租赁、转让、 拍卖等办法,将25座水库、126处小抽水站、221个小池塘、38条小渠道、635眼机井一次改 造到位。在政策执行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水利政策,大力推广群众集资修地、打多管井、 兴建窖灌水利、发展节水灌溉农田、股份治河修堤、兴建小型水利工程的做法,广泛吸收社 会资金,大力发展民办水利事业,认真落实拍卖“五荒地”使用权政策,进一步推广在“五 荒地”治理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快“五荒地”拍卖治理进度;仅1998年,全市拍卖“五荒 地”405万亩。
  1999年,是本世纪最后一年,也是榆林市再创水利辉煌跨世纪之年。为此,市水利水保 局在过去取得成就基础上,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狠抓五个重点,实现一个奋斗目标”的 指导思想。“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水利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五个重点”,即重点抓好 农田基建、流域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改革;“一个奋斗目标”,即把 榆林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远期目标:到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面积要达到 10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40万亩。通过专项工程和重点工程的实施,把五大灌区建成现 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同时,水利水 保工程为解决城乡供水、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水产等方面全方位服务,彻底 解决病险库坝问题,再建一批骨干性蓄水、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供水紧缺问题,为全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作者系榆林市水利水保局局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