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来
陕西是个产棉小省,用棉大省。50年代初,陕西的棉花调出量在全国曾经名列
前茅,随后便为其他省区取代,而成为自产自用的半产区。目前,陕西虽然位于全国17个产
棉省区之列,但地位非常有限。从1999年度起,国家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对建国以来形成的棉花流通体制进行深度改革,放开棉花价格,允许多家经营,逐步理顺棉
花流通体制,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
。笔者以为,调整陕西的农业生产布局,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逐步缩小棉花生产规模,扬长避短,发展其他生产,以提高农民的比较收益水平。
理由一:在国家的棉花生产布局中,陕西棉花量小位微,属于压缩对象。
按照国家现有棉花储备规模和用棉需求,以及未来棉花市场的发展趋势,国家对棉花生产结
构将坚持自然、经济及社会最适宜区的原则,稳定高产高效棉田,压缩分散低产棉田。区域
调整的方针是:放缓新疆棉区发展步伐,适当减少长江流域棉区面积,进一步压缩黄河流域
棉区面积。以1998年度全国棉花生产情况为例,17个主产棉省区棉花播种面积为6647万亩,
比上年减少200万亩,受灾近千万亩,成灾570万亩,绝收300万亩,收获面积仅6300万亩,
是80年代以来最少的一年。棉花总产预计为8000万担左右,比1997年度减少1200万担左右,
减少13%。加上进口计划400万担(上年为700万担),1998年的新增棉花资源为8400万担,纺
棉、絮棉、农民自用棉等按7700万担考虑,供大于求700万担(上年为1400万担)。考虑到
上年度结转下来的库存共3000万担和出口等不确定因素,1998年度国内棉花资源平衡依然是
供大于求。加之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严重受阻,国内纺织品市
场需求也不旺,直接影响了棉花需求,使得棉花供应价格不断下跌。另外,由于科学植棉水
平的不断提高,棉花种植面积虽然在逐年减少,如从1995年到1998年,棉花种植面积由8100
多万亩减少到6647万亩,棉花单产则由58公斤/亩提高到63公斤/亩。同时,长江流域及新疆
棉区棉花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近70%。陕西一年几十万担的生产量,对全国而言,微乎
其微,无足轻重。
理由二:陕西不是棉花优生区,棉花的比较收益水平较低,农民种棉积极性不高。
尽管生产历史较久,但受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棉农生产成本居高难下;气候因素又严
重影响棉花的产量与质量,使棉农的生产收益捉摸不定,生产风险巨大。前些年依靠行政命
令及奖售农资、加价奖励等手段刺激农民的种棉积极性,虽有一定效果,但经济效益的杠杆
还是把一部分棉农引向了其他有更高经济效益的生产项目。近几年,棉产区的棉花种植面积
难以落实,不断减少,既是棉农自觉调整生产结构的一个正常表现,更是棉花生产缺乏吸引
力的有力说明。1998年国家的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每担由过去的700元降为650元,并允许上
下浮动5%。国家公布的1999年度标准级皮辊棉收购参考指导价为550元/担。与其他农作物的
经济效益比较起来,棉花的收益是在不断矮化。
理由三:陕西的生产用棉并不依赖自产棉。
我省的纺织工业门类齐全,现有139.41万棉纺锭,年用棉量约为150万担左右,其中从省外
调用约为120万担/年。从我国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看,全国乃至全球
的市场紧密相连,要解决生产原料问题,只能以开放的思路放眼世界,才可能在参与世界竞
争中取得成功。另外,国家建立的储备棉体制,既是对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机制,又是对棉
花这种战略物资的保障机制。
理由四:棉花不同于粮食,国家没有制定保护价收购政策。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今年国家确定的五项改革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都明确“国家建立粮
食风险基金、储备和保护价收购制度”,“为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政府制定主要粮食品种的
收购保护价,保护价应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农民得到适当的收益。”《国务院关于
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只是强调:“国家在管好储备、进出口和管住棉花质量的
前提下,放开棉花价格,拓宽棉花流通渠道”,“从1999年度起棉花的收购价、销售价主要
由市场形成,国家不再作统一规定。”“根据总量平衡的要求,以及棉花生产成本、粮棉比
价、国际市场棉价等因素,在每年棉花播种前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当年的棉花收购指
导价格及有关国内外棉花供求信息。”只是“遇有特殊情况,国家可在一定时期内对棉花收
购价格或销售价格实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棉花的价格机制从1999年度起就是建立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机制。对农民来说,种植棉
花的经济风险相对于粮食种植就大一些。
总之,陕西的棉花种植现在是到了需要冷静分析经济前景,另做决断的时候了。如果说
过去几十年各级政府大张旗鼓地鼓励农民种好棉花既是为国家作贡献, 又是为集体、个人
增
加经济收入的需要,那么,从1999年度起,审时度势,放弃一部分棉田改种其他更能增加经
济收益的农作物,也是一种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正确选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保护,农
民的生产能动性更应该培养和正确引导。当然,棉农转种其他农作物,既有准确选择替代品
种问题,又有种植技术的学习提高等问题。说少种,只是一个模糊概念,种多少为宜,棉产
区的政府、棉农需要根据各自实际和国家发布的收购指导价、生产技术等情况,果断而慎重
决策。
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要由农民自己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加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
已开始在我国建立,生产必须跟着市场走,市场能够引导生产有序健康发展。大的市场环境
改变了,生产就应该顺应形势,灵活决策。陕西棉花要少种,即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单
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