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公报>1998 > 第21期

关于知识经济的挑战

发布时间: 2008-06-25 16:00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 在大量、不断地被人类创造出来,其大量地生产、扩散和使用,既减少了经济发展对自然 资源的依赖,也创造出了新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经 济发展空间,经济增长效率,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并将促进全球 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既造成很大冲击,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 力。我们必须把握知识经济的脉搏,具有前瞻性地引导知识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创新,进 而实现经济创新。 一、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经济形态 1、知识经济的由来。从时间界定来说,农业经济差不多维系了数千年,工业 经济的跨度大概是两百多年,知识经济的概念产生于70年代。70年代初,托夫勒在《第三次 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以后有人提出“信息经济”,1986年英国又提出“高技术 经济”,1983年美国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作为“知识经济”第一次正式提出是1990 年,由联合国的研究机构提出的。 2、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 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高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经济形态。1996年,世 界经合组织(OECD)明确把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 经济”。并把知识经济描述为:“当今世界知识以各种形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 作用。那些有效地开发和管理他们知识资产的国家发展得更好,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比知识 较少的企业在整体上运行得更好,具备更多知识的个人得到收入比较丰厚的工作。知识的战 略地位强调要增加研究和发展、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也强调其他无形的投资。几十年来,大 多数国家的无形投资比有形投资增长得更快。因此,政策的框架应该主要侧重于国家的创新 能力和知识的创造、应用能力。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创造条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和创新 的活动,以促进技术变革。”这里把“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强调对教育科技的投资 和对知识产生的高投入,如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对技术的高强度的投入,这是知识经济的重 要特点。  3、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确定有其必然性。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劳力为基础 。工业经济时代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 料和能源为特征。知识经济的兴起,数码信息、光纤、网络、多媒体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大降低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能够以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 减少污染,增加财富。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确定,其主要标志就是以美国微软公司 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这位比尔·盖茨先生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 富豪榜首,而且上升速度极快,近一年来,平均每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 司。美国政府在1998年国情咨文中从一个特定角度描述了信息时代知识的巨大作用:“人 类知识总量每5年翻一番,80年代,科学家花了9年时间来识别导致胆囊炎的基因,而去年科 学家只用9个月就找到了导致帕金森症的基因。再过10年,‘基因芯片’就可以描绘出一幅 使人们终生免疫的路图。”这些都表明,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二、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从世界范畴来说,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只能说出现了知识经济的萌芽, 并没有形成知识经济。因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工业经济充分发展。有专家说一个国家人 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才可能有知识经济萌芽的条件。我国现在人均GDP是700美元,从 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知识化水平来说,作为知识经济的起始条件,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 。因此,认清国情,以期从变化中取得最大的利益,付出最少的代价,是我们现在应该着手 做的事情。 1、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 (1)党中央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知识经济的挑战首先是个经济战略的挑战。我国高 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工作,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十五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要加快各主要产业的科技进步,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重视人才资本,提高劳 动者素质”,要把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 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这些整体战略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2)经济实力较强的发达地区起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国有10个省市已进入世界银行规定的中 等收入国家的下限,即750美元以上,象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已达到3000美元以上。这 些发达地区,没有太大的农村人员负担,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基础、智力条件都比较 好,且正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近上海浦东已经提出了力争三年建成知识经济的示范 区,以确保浦东新区高科技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并且为促进长江流域以至全国高科技产业 化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些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带动作用都是巨大的,对整 个国家迎接下世纪的挑战也是一种历史性的贡献。 (3)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成了先行者和探索者。这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开发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发展的势头不错。全国共有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53个。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区已成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闪光点。闪光点不能说 就是知识经济,但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从闪光点开始。 (4)国家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1997年,国家组织完成了115项技术创新项目,全国已经建 立了96家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孵化企业2476家,培育高新技术项目3000多项。计算机 辅助设计技术已推广到28个省市的企业,工程设计系统普及率已达80%以上,计算机集成制 造系统技术已分别在10多个行业和省市得到示范推广。产业服务中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成 果商品化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学校。 (5)民营科技企业日益壮大。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0万家,从业人员200多万人,技工 贸总收入2700亿元,年创汇53亿美元,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新技术新产品问世,填补了多项国 内外空白。像“联想”、“四通”、“华为”等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已有450 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800多家。这些大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1500亿元,占全国民营科技 企业收入总数的50%以上。 (6)电子信息业及软件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1997年电子工业总产值达3800亿元,销售收入2 500亿元,出口创汇350亿美元;计算机产业的总销售额达920亿元,其中软件业总销售额92 亿元,软件业的从业人员已达到25万人。 2、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不利因素 (1)科技总体竞争实力还不强。199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名第7位,但科技的 国际竞争力则排在第28位,这表明我们的科技竞争力与经济总量是不相称的。在国际竞争力 的8项评比指标中,我国科技竞争力是连年下降的,是在国际竞争力评比中唯一连续下降的 指标。在科技竞争中,我国企业的作用发挥不够。在世界各国技术创新中,企业所占比重大 约为50—70%,教育、科研单位为10—20%,而我们则很少。 (2)国家能用于发展知识经济的资金很有限。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的15%,却拥有世界财富 的70%、世界科技资源的近80%,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1.3%以上, 日本的比重占到了3%,而我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个比重只有0.5%。 (3)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国外要高许 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只有20%,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也只有21%,其 余多为60—70年代水平。每年开发的6万件新产品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只占2.5%。 (4)科技体制还未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我们的科技体制还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 (5)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实力弱,过于分散。 三、当前发展知识经济的主要任务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参与知识生产、传播、运用的机构种类和数 量不断增加,创新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创新的核心已经从“技术”或“组织”、“制度” 等拓展到了“知识”。“知识”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管理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商业知识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等。被广泛实践着的知识管理只是基于“知识共享”,而 知识共享只可带来每年5—10%的增长。知识经济使大多数国家面临着更快的创新带来的挑战 。建设应用新知识、新思想的系统比管理的意义更重大,这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竞争地 位。作为创新活动演变的趋势,将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一体化了的知识创新,正日益受到经 济发达国家的关注并正在贯彻。知识创新注重合作战略,不同于为了争夺同一块蛋糕,导致 赢输局面的竞争战略。合作战略通过共生关系促进双赢,蛋糕变得更大、更多。合作能促使 知识的流动,为创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信息来源。要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促进 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利用经 济全球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 当前,从宏观层面上,要把推动知识创新和知识在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当中有效的沟通作 为重要内容,把加强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作为工作重点,把促使 我国绝大部分科技力量转移到企业组织形式下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作为中心任务。主要包括加 快科教体制改革,培育创新人才,加快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制度和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建 设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精干、高效政府等内容。政府既要成为更有效能的知识用户和生产者 ,又要为知识的创新、扩散和运用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因此,政府不但要精干、高效,而 且要在实现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增强发展知识和信息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协调好企业、 科研部门、高校、中介部门(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在这些部门有效、快速地流动, 并在流动中产生更多知识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