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闫 张文文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重要商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正常
与否影响着农民、消费者、粮食企业及相关行业等方面的利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已不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
,已经影响到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项艰巨任务,也是整个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陕西粮食生产和总量平衡概况.建国以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陕西粮食生产有了很
大发展。全省粮食产量由建国初的33亿公斤增加到近几年的107.5亿公斤。1996年达到121.5
亿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50多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其中1983年以来维
持在310—345公斤之间。只有1993年、1996年超过350公斤。近10多年来,陕西粮食产需的基
本情况是:总量略有不足,产销基本平衡,品种矛盾比较突出,地区余缺差异大。主要品种
中小麦、大米短缺,玉米长余。全省10个地市4余6缺,宝鸡、渭南、咸阳、汉中有余,西安
、铜川、安康、商洛、延安、榆林短缺。正常年份,全省粮食总产约107.5亿公斤,年社会消
费量约112.5亿公斤,年缺口5亿公斤。
近几年来,陕西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增加,省内粮食产销基本平衡。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全国性的大市场逐步形成,陕西粮食系统的销售量连年下降,1995年为17.9亿
公斤,1996年为13.5亿公斤,1997年为8亿公斤,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在全省粮食总量不
足矛盾存在的同时,粮食企业经营亏损严重,财政挂帐剧增,库存增大,仓容不足已经成为
新的突出矛盾。
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状况
陕西粮食流通体制和全国一样,自建国以来改革就没有停止过。建国初实行的是在国营商业
领导下的自由购销政策;1984年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垄断经营制度;1985年、1986
年国家改革了统购统销制度,实行粮食定购和购销双轨制。其后,1990年国务院确立了粮食改
革的“稳购、压销、提价、包干”方针,至此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全国拉开。近
几年来,我省按照国务院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1994年、1996年两次提高了定
购粮食收购价,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政策,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专员、市长负责
制,积极探索两条线运行机制,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确保市场供应。
1、结合陕西实际,放开了粮食销售价格。1992年,省政府决定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改革,
实行稳购放销,在汉中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从199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实行
顺价销售,到1997年7月,全省定购粮销售价格全部放开。
2、建立省级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在实行稳购放销的同时,省上建立了粮食储备
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以增强省级调控能力。目前省地两级共有储备粮近5亿公斤,省级
风险基金2亿多元。
3、加大了粮食企业改革力度。对粮食工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粮食企业集团,稳步
发展连锁经营,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市连锁经营已初步发展,全省粮食部门已兴办连
锁经营公司9个,连锁店93个。
我省实行的以上改革措施,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完善粮食流通机制,搞好全省粮食总量平衡
国家今年再一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旨在通过“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
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帐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使粮食产销进
一步市场化,以达到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搞活粮
食流通,增强国有粮食企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目的。
国家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力求省产粮食的
总量平衡,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和价格机制,妥善解决粮食新老挂帐,搞好粮食储备库建设,
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眼前的粮食“多”,只是连续丰收后出现的暂时现象。我
们应按照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陕西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贯彻意见和改革措
施,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有利于调动粮食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财
政负担,有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
1、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力争粮食总量平衡。
要保证陕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必须稳定全省粮食生产,使改革建立在可靠的基
础上。陕西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公斤以上是完全有把握的。通过保护耕地,增加粮食播种
面积;改善和扩大水地面积;发展旱作农业;依靠科技,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等来发展粮食生
产,使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0亿公斤以上是有潜力的。有了粮食总量的平衡,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中的一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了,粮改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2、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完善粮食市场价格机制,努力搞好总量平衡。
按照国务院关于“粮食工作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要求,我省粮食工作实行
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实行省长负责制及领导下的专员、市长负责制,力争各地
粮食自求平衡。通过抓好定购粮、市场自采粮、以及产销区之间调剂余缺等来保证全省粮食
的总量平衡。合理引导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和粮食企业按市场原则合法经营粮食的机制
,建立和健全粮食风险金制度,按实际情况制定粮食保护价,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及全省性
粮价大的波动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平抑市场粮价,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
,在粮食丰收时和农民完成定购粮任务后,国有粮食部门仍要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交售
的粮食,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充实全省粮食资源。
3、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实现政企分开。
国有粮食企业虽经1994年实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改革,但粮食企业吃财
政和银行大锅饭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粮食企业人员过多,经营费用过高,市场竞争力低
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政府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粮食企业经营的分离,
粮食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所有粮食企业,都要独立核算,按照市场机制和省委、省政府
两个《决定》放开搞活,通过股份制和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能力
;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等扩大经营阵地;也可以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建材、食品、餐饮等拓
宽发展道路。总之,要使其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
济实体。
4、完善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建立和完善省级粮食储备和省级粮食垂直管理体制,实现粮食储备与经营分开。按照分级管
理的原则,确保省级粮食储备规模,增加储备设施,完善省级储备粮管理的各项制度。根据
我省仓容不足,仓库设施老化的实际情况和财政状况,应适当安排部分建库资金。同时,继
续向国家申请建库补贴贷款。加强对粮食储备、流通设施建设及资金的监督检查,协调银行
、粮食等部门对已安排资金的管理和运用,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杜绝挤占挪用。通过建
立和完善储备制度,保证政府有足够的粮源,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作者单位
:省计委市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