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彦
陕西省黄金工业从“五五”起步,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黄金产量由1979年的1373两,上升到1997年的35万两,产金位次也由1979年全国的第14位,上升到第4位,成为我国重要产金基地之一。
陕西黄金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千余年来,一直沿袭着落后的土法采淘,致使黄金产量每况愈下。1978年以前,全省没有一座矿山,只是陕南少数群众利用农闲时机从事手工采淘。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中,黄金总产量只有4100多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黄金工业紧紧抓住国家发展黄金的优惠政策,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治理矿区秩序,强化企业管理,使陕西黄金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年共为国家生产黄金近134万两。不仅促进了陕西的经济发展,也为贫困县的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潼关、太白、洛南、凤县、镇安等县的财政收入中,50—60%是由黄金企业创造的。
进入“九五”后的前两年,陕西黄金工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大改革力度,调整工作思路,有力地促进了黄金工业的健康发展,两年共生产黄金63万多两,实现工业产值14.53亿元,销售收入14.09亿元,实现利税1.68亿元。到1997年底,全省共有产金县(市)21个,国有黄金生产企业40个,其中万两产金县(市)8个,万两以上的黄金生产企业9个。在此期间,省黄金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黄金工业管理体系。1981年,冶金部和省政府根据陕西黄金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产品统购专营的要求,批准成立了陕西黄金公司。1985年,为进一步加强对黄金工业的管理,省政府批准成立陕西省黄金工业管理局,与公司合署办公。省黄金局成立后,始终围绕省政府加快黄金工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在“重地质、抓基建、科技创新求发展,抓管理、挖内潜、增产提效上台阶”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把工作重点放在黄金资源勘探和新区开发建设上,为黄金工业发展夯实了基础。20年来,共投入基建技改资金7亿多元,完成新建和改造项目50多个。
二是认真进行矿区生产秩序整顿。1990年2月和1995年初按照国务院要求,先后多次对全省黄金生产矿区、特别是小秦岭地区的矿业秩序进行整顿,制定了“发展国营、限制集体、取缔个体、取消村办、清理联办,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采选配套、规模经营、封闭管理”的办矿方针,为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是加大地勘投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自“七五”以来,投入地勘基金和贷款1.6亿元,在省地矿厅等地质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累计探明储量300多吨。
四是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鉴于陕西黄金地质工作相对滞后的现实,在开发建设上,采取灵活策略,对地质情况清楚、储量大的矿,实行高起点、大规模、一步到位的建设方针,对前景好、地质工作程度低的矿,采取“先建国营小矿、边采边探、积累资金、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实际的黄金工业发展之路。
五是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开展了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有13家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改组改造组建了合资、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集团)。
六是以企业管理为突破口,加大学邯钢力度,把邯钢“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的经验落到实处。同时建立了成本目标控制体系,加强资金管理和技术管理,使“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取得成效。
“九五”期间,陕西黄金工业将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指导思想,坚持“巩固东部老基地,加快中西部开发”,到2000年,力争年产金达到38.4万两,5年累计产金150万两,力争165万两,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7亿元的目标,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作者单位:省黄金工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