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治癌专家、咸阳市肿瘤医院院长李去病
(俗话说:良医门前病人多。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吴家堡西兰北路97号的咸阳市
肿瘤医院,求医者络绎不绝,大车小车停满了院子。每逢周一、二、四李去病院长门诊日,
这里便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癌症患者围得水泄不通,正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据统计,迄今为止,医院已为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特
别行政区和韩、美、日等国12.6万名癌症患者减轻或解除了癌痛。
只有成就是公正的,它不在乎创造它的人是什么身份;只有事业是公正的,它不在乎造就它
的人是什么地位。成立于1991年11月、作为陕西省咸阳肿瘤防治研究所临床基地的咸阳市
肿瘤医院,现设床位80张,分别有普通病床、干部病床、涉外康复病床等。常规检测手段有:
胃镜、X线、B超、心电图等。主要开展瘤体注入、介入、KT疗法、MT疗法、激光、中医药及中
西医结合等治疗手段。为方便患者就医,还开设了家庭病床、国内外电话咨询、病历传真和
药品速递等服务项目。为了使更多的癌症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正在积极筹(
扩)建新院。别以为咸阳市肿瘤医院是一家名不经传的小医院,正因为有一种“敢与死神
争高下”——攻克癌症的精神,有以李去病院长为代表的“治癌大夫”群体,癌症患者寄希
望于这片“生命绿洲”。
为了适应我国抗癌事业的发展需要,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该院作出大
胆构想:即成立一个可为发展依托的肿瘤防治研究所(已建);在现有条件下,再投资3000万
元,建立一个拥有200张床位的现代化肿瘤专科医院;筹措2500万元,建立一个中型现代化
制药厂。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中国咸阳去病医药集团。这是一个成龙配套、三位一体的有
机构成。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这一蓝图已初具雏型和规模。目前经有关部门通过验收核准
,该院还被确定为涉外医疗定点单位。
经韩国有关媒体报道后,迅速在韩国患者中形成“到中国咸阳找李去病治癌”的热
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经医院门诊、住院、函诊的韩国患者逾1000人次,医院还专门设立
了“涉外医疗部”。
医院的知名度,来自名医、学科带头人。先让我们熟悉著名治癌专家李去病的“身家背景”
:今年45岁的李去病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当选为陕西省九届人大代表、咸阳市政协委员
,并获得“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咸阳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他出身于四代中
医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渭北知名中医。家人就以“为民去病”的含义给他起了名,此后在
家庭的熏陶下,他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战胜病魔的征程。
在多年医疗工作中,经反复实践和理论深化,使李去病手术熟练,药理精通,能运用中、西
医方法治病,在学术研究方面也硕果累累,先后有20余篇论文在《中华肿瘤杂志》、《日本
康复医学》、《国际青年传统医学》等国内外著名医学刊物上发表,并被选入英文、日文等
语种版本的论文集,先后应邀参加了日本、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召开的大型国际学术研
讨会,得到不少专家的高度评价。在临床治疗方面,李去病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挖掘祖国
传统中医,利用天然中草药,在无任何毒副作用的情况下,使癌痛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中医
在世界医坛上赢得了新的荣誉。
日本,医学疼痛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计的学术权威研讨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癌痛。置身于这种特殊场合,李去病思绪万千。这时,他坐在会场的最后一排,开始认真
听主讲人——美国著名学者、世界缓解癌痛创史人查里斯·克里兰博士的学术报告,当主讲
人宣读完用吗啡缓解癌痛学术论文后,李去病却向他发起了“挑战”:“请问博士先生,吗
啡在止痛的同时,是否引起再度疼痛?”“吗啡止痛无可非议,引起再度疼痛的可能性几乎
不存在。”克里兰不屑一顾地回答。“不!”李去病反驳道,“吗啡引起的再度疼痛,不是几
乎不存在,而是百分之百地存在。它引起的再度疼痛和肿瘤本身的疼痛,不可避免地给患者
造成双重疼痛。据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不是理想的止痛方法。”
寥寥数语,满座皆惊。李去病宣读了他的《逐瘀抗痛法缓解癌性疼痛的观察》论文,提出理
想的缓解癌痛的方法是中国的中草药。他论述:中草药为天然之精华,能固本扶正、活血化
瘀、消肿止痛,却无副作用;用植物性药物,可改变细胞的内外环境,促使血液畅通,把癌
细胞不断还原成正常细胞,最终达到缓解疼痛、控制发展、提高生存素质、延长寿命的目的
。李去病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这位经过20多年艰难跋涉、首次登上国际医学讲坛的莘莘
学子向世人宣布:中医缓解癌痛已取得了成功,在控制癌痛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之后,李去√岢隽恕爸伟┬赂拍睢保衔?1)癌症是患者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不能
只从局部出发。(2)对中晚期肿瘤患者不宜进行大剂量放疗、化疗。(3)对中晚期癌症患者进
行治疗,不能一味追求肿瘤的完全消退;控制肿瘤,与癌共存(带瘤生存),是肿瘤治疗学上
的又一个新理论。他进而提出了用植物药物改变癌细
胞的内外环境,控制癌细胞再生,使之不断还原为正常细胞,促进血流通畅,代谢正常,形
成良性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命的抗癌新思路。对此,李去病坚定而自信,接二
连三地走上香港、曼谷、新加坡、亚特兰大、纽约、旧金山的讲台……他的抗癌理论,令国
外专家惊羡,他的研究成果,令同行刮目相看!
多年来,李去病根据中医逐瘀活血、抗痛通络、改善微循环的理论,成功地研制出十多种系
列方剂,经临床实践证明,具有逐瘀活血、软坚化结、散肿镇痛、解痉排毒、益气养容、扶
正培本的功效,可抗癌痛、解癌热、消积液、降低放、化疗副作用,进而增进食欲,恢复体
质,抑制复发和转移。他研制了抗癌系列新药“去病复活列素”,使癌痛在无任何毒副作
用的情况下,得到有效控制,该课题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攻关项目,被癌症患者誉为
“生命之光”,国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都曾多次报道过李去病的治癌事迹。
为了这一切,李去病每天都在一种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度过。“生活中最大的满足就是
意识到应尽的义务。”李去病虽然感到疲惫,但觉得生活十分充实。他时时记住父亲的教诲
——“谋远耐受穷途苦,终生事业坚如铁”,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癌症的研究。领导的勉励,
同事的鼓励,更增添他的信心。他企盼,在这个领域要创造更多的奇迹,以“敢与死神争高下
”的顽强精神,努力把癌症患者从死亡和病痛中早一天挽救出来。他希冀,有朝一日能攻克
癌症这个世界性医学难题。
世事无常,纷纭变幻。我们应该学会在命运面前昂首微笑,在死神降临之际也能处之泰然
。我们应该成为完整的人,应该整顿调和我们的种种欲望,以此来协调我们的精力。——这
是李去病恪守的信念。在巡诊中,李去病更是把这种理念灌输给患者,使他们重新树立起
生活的理想和信心。
在北京的那些日子里,无论是领导干部、名人名家、还是普通群众,他总是体贴入微,善解
人意。他经常放弃休息,以一个医生的天职和责任,穿梭于医院和患者之间,及时为许多癌
症患者解除了痛苦。
如今,李去病的治癌成果和事迹一传十、十传百地不胫而走,全国各地的患者和医疗单位纷
纷慕名而来,邀请李去病前去办院应诊。他先后应邀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郑
州、武汉、青岛和香港等地巡医、建立医疗网点。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李去
病每月都有几次被请去为当地老干部、普通群众等患者会诊治疗。他总是一视同仁,尽心尽职
。一位外商经李去病治愈后,一再表示要在国外为他建一所高级医院,请他到国外行医,可
李去病却婉言谢绝了。他说:“中医只有在中国才能发展,我只有在祖国才有前途。弘扬祖
国医学,攻克癌症,让人民健康。祖国富强,是我终生的志向。”至今,人们流传着这位“
关中人”一个个出神入化的治癌故事——李去病的名字不再陌生。
60年代,一代伟人周恩来曾向医务界提出: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
。人类一定要控制肿瘤。对此,李去病没有忘掉,也永远不会忘掉。他时刻铭记周总理的指
示,时刻牵挂着患者,丝毫没有懈怠。这位共和国培养的普通医生,这位矢志“为民去病”
的关中汉子,时时想着为更多的癌症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和欢乐!
他的实践就是对战胜癌症预言最好的注脚。每次看病,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被他
挽留生命的患者。这些患者曾让他痛苦,让他不安,也让他动情,让他奋起。他们信赖他,
把残存的生命诚心诚意地交付给他。他说:“因为他们也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类的一项
事业。”不是么,他还记得一位来自湖北的患者。13年前,老人因中耳炎变为耳道腺癌,两次手术,
1994年11月检查发现癌细胞转移到肺部,被医院以手术不能做、放疗不管用、化疗不敏感为由
而拒之门外,老人在绝望中找到了李去病。经李去病精心治疗后,疼痛消止,症状减轻。后
来,当地又有9名患者千里迢迢来咸阳,追寻“生命的太阳”!每当夜深人静时,李去病的脑
海里总会闪现那些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患者的影子。一股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他要为
患者重燃希望的曙光,创造一片生活的朝霞。
在整洁、简陋的办公室里,李去病有一个柜子装满了标本瓶,那是各种各样的瘤体,它们曾
在某个患者体内肆虐。而如今,当它遇到了李去病研制的抗癌新药后,不用手术剥离,瘤体
就坏死脱落排出体腔,咯出或吐出。经检查,基底组织正常修复,达到临床治愈效果。这种
“瘤亡蒂落”,被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抗癌研究的重大突破,在植物性药物治癌方面走出
了一条新路。
1993年早春,在咸阳市肿瘤医院住院的患者自发地组织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座谈会。吸引了陕
西省政府办公厅、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抗癌协会和咸阳市的有关领导以及10多家新闻媒体。
与会的24名患者倾诉着自己的病史和感激之情,最后他们联合签名,向有关单位送交了一份
《咸阳市肿瘤医院全体患者及家属致省市领导及新闻单位的呼吁书》。这些本该李去病思考
和奔波的事,病人们却主动替他做了。会后,这24名患者集体向李去病敬赠了一幅横匾,上
面刻着“治癌大医李去病”七个大字。时隔两年之后的隆冬,又有20多名来自青海、山东等地
的患者及其亲属自发组织了第二次“生命之光”座谈会。室内暖意融融,患者们联名又向
李去病赠送了牌匾:“去病为民,功同良相。”这寄寓着多么大的感激和深情啊!
为这样心心相印的人们,为这份真诚炽热的情感,李去病在这里扎下根来,在这方创造过人
类文明的热土上,再锻除病“达摩之剑”!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当人们称李去病为“神医”
时,他只是淡淡一笑:“我不是‘神’,也不想成‘神’,我只是共和国的一位普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