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陕政函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613号建议答复意见的函

马红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黄河流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861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黄河流域资源禀赋,围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焦面源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旱作节水等方面,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推进。聚焦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两减量四提升”为抓手,紧盯“7项任务7个工程8大目标”,2021-2024年间,每县(市、区)投资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5000万元,地方配套5000万元),用于支持大荔等9个县(市、区)开展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等为重点的黄河流域全要素全链条综合防治。在大荔县集成一批稻渔、鱼莲综合种养等绿色主推技术,辐射带动项目周边2-3个沿黄县(市、区)产业发展和绿色生态良性循环,同时打造出“秸秆饲料+畜禽粪污+生物有机肥+地力提升”府谷模式和岐山县“厚地治理”典范,受到农业农村部调研组充分肯定。

二是聚焦资源增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效率优先的原则,2022年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支持大荔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建成秸秆粉碎还田、秸秆收储运等示范基地2个,形成较为完善的县域内秸秆收储运市场化长效运转机制,打造出县域内秸秆沃土培肥、全量利用与其他废弃物协同利用的综合利用模式,大荔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是突出试点示范,农田地膜科学使用有力推进。聚焦粮食主产区、旱作农业区及果业大县,以玉米、马铃薯、瓜果、蔬菜、苹果等作物为重点,2023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试点。其中,统筹中央财政资金372万元,支持大荔县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0.6万亩。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果区以白水县为重点的“两膜一袋”回收处理模式,粮食种植区以定边县、靖边县等为重点的“以旧换新”和回收利用系统4个环节(回收机械、作业过程、人工捡拾、加工利用)的运行模式,研制出适合县域内膜茬分离回收机械,促进回收再利用工艺提升和产能提质增效,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带动试点县地膜回收率达到83%以上。

四是聚力专项行动,农业旱作节水工作全面推进。印发《陕西省“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聚焦陕北、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三大区域和粮食、设施蔬菜、果业、畜牧渔业四大产业类型,坚持分类施策、整县推进,集成推广8种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建成旱作节水示范面积120万亩,总结推广关中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田间工程配套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渭北台塬地区玉米生产膜下滴灌、陕北丘陵沟壑区小杂粮生产“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模式,亩均实现节水10%、节肥20%、节劳20%左右,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达到“三减一提”预期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继续支持大荔县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一是依托项目支持绿色转型发展。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大荔县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生态农场创建申报,对符合条件和要求的纳入省级或国家级生态农场,围绕种植和养殖环节,不断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业生产清洁用能技术,形成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二是试点示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支持大荔县围绕小麦、玉米、蔬菜、瓜果、红薯等重点作物,开展高强度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使用试点示范,不断完善地膜使用、回收及加工利用等环节技术路径,系统解决传统地膜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等问题,全面建立长效稳定运行机制,有效提高地膜科学回收利用水平。

三是聚合资源促进农业节约集约。聚焦小麦、玉米等作物,集成推广喷灌、微灌等先进农业节水技术,下大力气解决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难题。不断完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立土壤墒情预测预警、定期发布制度,指导科学种植、精准灌溉。加强与水利部门协作,将旱作节水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结合起来,深度实现“农水结合、跨界融合”。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4年6月21日

(联系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电话:02963912204)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