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陕政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印发,请依照执行。
    2015年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组织下达和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5年3月1日


陕西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统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统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左右,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0.5%、1.5%、1.5%和6%。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在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的同时促进高端化工加速发展,重点支持煤制芳烃、甲醇制烯烃、煤制油等项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煤炭外运绿色通道、兰炭出省销售、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直供电直供气等产销衔接政策。充分发挥闪存与智能终端、混合动力汽车与新能源电池、干支线飞机与无人机、生物疫苗等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促成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链不断延伸,力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稳投资,重点抓好包西客专、西安港、关中城际铁路等交通物流项目和引汉济渭、东庄、斗门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积极推进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力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顺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多层次培育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消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力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负面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范围,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金融、石油、公用事业等领域。推进国有资本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力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积极推进土地、电力、天然气、水等要素市场价格改革,最大限度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做好村委会换届工作。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基层基础和网上信访工作,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布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国家级相关平台落户。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积极探索内陆自由贸易新模式。力争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西安。鼓励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增加进出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引进内资5400亿元,进出口突破300亿美元,其中出口150亿美元。
    (三)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紧紧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和技术进步,加快西安交大西部科技创新港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依托西安光机所打造光电信息领域创新创业平台,制订并实施大数据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3D打印、数控机床为重点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和“水煮煤”等中试基地建设。总结推广延长模式,完善六所工研院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加快建设20个省级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深入实施“千亿百项”技改和军民融合“双百”工程,改造提升有色、食品、纺织、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省级统筹科技资源中心的功能,加快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区,在更大范围整合共享科技资源。
    (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决落实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围绕产出高效、产出安全目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抓好杨凌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建设。继续抓好“菜篮子”等工程建设,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实现粮食播种面积4600万亩、总产1150万吨。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提高培训质量,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重点支持节水灌溉、绿色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五)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城镇化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点,深入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意见,稳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统筹推进县改市、县改区。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综合试点。继续抓好43个重点县城、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全面建成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完善“一市一策”区域政策,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支持西咸新区大胆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加快省市共建大西安步伐,推进关中核心区创新发展,实现关中一体化创新发展。强化能源开发、水源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快推进能源资源深度转化,支持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现陕北转型升级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推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和“一县一业”发展,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融合模式,实现陕南绿色循环发展。
    (六)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目标责任双考核。从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面实施项目能评制度。全力打好治污减霾攻坚战,全面推行超净排放、热电联产、脱硝除尘技术,实施“两个一百亿”天然气利用工程,以西安周边100公里无煤化为目标有序拆改城区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关中地区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严格按照“四个一批”,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严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总量,加快淘汰10万千瓦以下燃煤小火电。启动实施渭河污染防治新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汉丹江水质保护力度,加快实施秦岭北麓治理工程,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
    (七)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确保财政“两个80%”投入民生。围绕扩面提标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等重点民生工程。继续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提升基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水平。加快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深入实施片区攻坚、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三大战略,统筹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现100万人脱贫。稳步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和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综合改革,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着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深入实施30个省级重大文化项目及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工程,认真落实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
    (八)用系统化思维谋划“十三五”。切实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十二五”圆满收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战略部署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等要求,系统研判新常态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理清“十三五”发展思路,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力争编制出一个反映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检验、符合陕西实际的好规划。
  
附件:陕西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不公开)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