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政策文件>省政府文件 > 陕政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九月十七日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动我省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富平县,以及咸阳市旬邑县、淳化县、长武县、彬县、三原县、泾阳县等革命老区全面振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三年初见成效。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超过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初步建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八年全面振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6000亿元;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非能源化工产业基本完备;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二、总体要求
  
    (一)统筹推进、重点突破。老区各级政府和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组织学习《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要从解决最紧迫、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入手,抓住主要矛盾,争取率先突破。

    (二)突出创新、大胆探索。陕甘宁革命老区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确定的重点经济区,肩负着探索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路径的重要责任。要充分用好支持政策,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实施好《规划》,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三)抢抓机遇、自力更生。老区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政策支持,又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抢抓机遇、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奋力推动老区实现全面振兴。

    (四)脚踏实地、务求实效。要科学组织实施《规划》,量化分解指标,夯实工作责任,强化目标考核,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既要注重争先进位、跨越发展,又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切实推动老区又好又快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以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与修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板块。

    1做优做强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旅游景区。以革命圣地延安为龙头,系统整合陕北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延安城市文化底蕴,切实提升城市形象,着力完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强对延安革命纪念地系列景区、马栏—安吴革命旧址、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以及榆林市、富平县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的改造提升,完善通信、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标识导引系统以及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旅游线路的衔接与整合,特别是《规划》提出的延安—延川—安塞—清涧—绥德—米脂—佳县—吴堡转战陕北线、延安—庆阳—固原—吴忠—榆林边区体验线、泾阳—淳化—旬邑—铜川—富平革命遗迹线等线路的衔接,形成以延安为核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网络。加强景区与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联接线建设,增加西安至延安动车班次,争取开通西安至榆林动车,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主体,铁路、民航为补充的快捷旅游通道。加强红色旅游与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乡村民俗旅游的协同开发,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省旅游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西安铁路局等配合)

    2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延安红色文化为依托,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为载体,以内容和艺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实施延安革命遗址群首批保护项目、东方红广场、延安红色旅游大型歌舞剧、佳县东方红文化产业园、照金红色旅游景区、爷台山红色旅游景区等重大文化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的策划与创作生产,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省文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文物局、省旅游局等配合)

    (二)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总要求,统筹各类能源资源开发建设,深入实施“三个转化”,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1稳步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产能。加快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彬长旬煤炭基地,抓好铜川老矿区挖潜改造,2015年老区煤炭产量达到5亿吨以上。积极推动煤炭资源整合,促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开拓新区块,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015年老区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440亿立方米。(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等配合)

    2加强能源资源深度转化。鼓励老区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加快建设已规划的大型煤电机组,加快推进锦界三期、府谷段寨等外送电源项目,建成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依托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中煤榆横煤制甲醇及深加工项目、延长石油靖边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延长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神华甲醇下游加工项目、咸阳彬长旬煤制烯烃等重大转化项目,加强先进煤技术应用,建设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实施榆林、延安炼油厂扩能改造工程,建设延安、榆林千万吨级炼化基地。加强对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油页岩的综合利用,鼓励煤矸石发电和热电冷联产,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配合)

    3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大榆林、延安等地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支持榆林靖边,延安安塞,咸阳彬县、长武等地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2015年老区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00万千瓦和70万千瓦。加快榆阳新能源产业园、靖边太阳能光伏示范园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实现集中式开发与分布式开发并举。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力争到2015年老区农村户用沼气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等配合)

    (三)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在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1加强生态建设。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提高老区植被覆盖率。大力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年)》,以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为主要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推进治山、治水、治沙、治穷同步进行。近期全面推进横山、米脂、宜君、延川等示范县建设。(省林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配合)   

    2强化环境保护。探索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废弃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以重点流域治理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重点,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排污的监控监管,实现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省环境保护厅牵头,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等配合)

    3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约束指标,实施污染企业“全防全控”治理工程,推进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2015年前现有单机5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全部建成,300兆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建成脱硝设施;对新建项目依法开展节能评估审查,并在项目设计、施工及投用过程中对节能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支持榆林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加强对榆神、榆横、董家河等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逐步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环境保护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配合)

    4强化水资源节约。加强现有灌区节水改造,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全面抓好农业节水, 2015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0万亩。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在新建工业项目中推行最先进的节水工艺,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加快传统产业节水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业、设备和产品,提高重复用水率,减少新鲜用水量,努力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加强雨水、微咸水和矿井疏干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加强城市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建设节水型城镇。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计划累进加价,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农灌用水实行定额内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省水利厅牵头,省农业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配合)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予以推进,统筹交通、水利、能源通道、通信等建设,为老区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1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延安—黄陵—铜川、咸阳—旬邑等高速公路,西安—宝鸡—兰州客运专线,蒙西—华中、西安—平凉等铁路煤运通道建设,规划建设西安—银川铁路、西安—阎良—富平—铜川等城际铁路,构筑对外骨干交通网络,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店塔—红碱淖公路、西安至禹门口高速与西铜高速连接线、富平—耀州—照金—旬邑红色旅游干线、国道210线铜川老市区—新市区过境路改线等项目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加快延安机场迁建工作,改扩建榆林机场,积极启动府谷、定边机场建设,加快构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立体交通网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配合)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统筹做好老区重点水源、城乡供水、防洪保安、灌区改造、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延安南沟门、延川引黄、咸阳亭口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进度,积极开展黄河大泉引水、东庄水库等前期工作,满足城镇化建设用水需求。开展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渭河、延河、无定河、泾河等河流的综合治理,统筹做好堤防建设、河岸绿化、污染治理等工作,逐步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目标。(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等配合)

    3加大电网和能源输送管道建设力度。加强与国家电网的沟通协调,加快推进陕北—潍坊、彬长—临沂、靖边—连云港特高压输电通道等项目建设,提高老区电力外送能力。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加强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外送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水平。加快渭南—富平、咸阳—彬县—长武等支线输气管道建设,全面推进“气化陕西”工程向老区延伸。(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级有关部门配合)

    (五)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旱作农业、能源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多元产业结构,增强老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1现代旱作农业。加强土地整治,突出高标准基本农田、治沟造地和“坡改梯”建设,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因地制宜兴建一批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加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综合集成,实现蓄水与节水并举。到2015年,力争建成旱作节水农业核心示范区25万亩。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强农业新技术应用,推进老区优质粮、果、蔬、畜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全国优质苹果加工基地、西北地区优质小杂粮基地和西北地区高端畜产品加工基地。(省农业厅牵头,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配合)

    2装备制造。支持老区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采掘输送设备,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辅助设备,风电、光电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石油机械和矿用机械配套件,专用汽车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省上加大对老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扶持力度,在项目核准、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省内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赴老区投资建厂、兼并重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配合)

    3矿产资源加工。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延伸矿产资源价值链。加快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多晶硅、铝镁合金深加工。加快老区岩盐勘探开发,重点开发建设榆佳、榆神、榆(鱼)米绥三大盐化工区,打造聚氯乙烯、有机氯产品、纯碱深加工、氯酸盐和金属钠五大产业链。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配合)

    4物流金融业。依托老区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业。加快延安农产品物流中心、榆林能化物流中心、铜川建材物流中心、泾河新城西部核心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将物流业培育成老区新的支柱产业。加强老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榆林设立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能源金融商务区。(省发展改革委、省金融办牵头,省商务厅等配合)

    (六)加快推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强延安、榆林、铜川中心城区建设,强化商业和服务功能,弱化生产功能,置换发展空间。支持延安按照“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思路搞好城市建设,加快延安新区建设;支持榆林推进榆横一体化,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新区、空港新区发展,构建“一城三区”城市框架;支持铜川加快新区发展,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延安、榆林、铜川三市公共交通快速干道建设,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积极推动公共交通向县城和重点镇延伸。支持发展热电联产,加大管网改造力度,提高集中供热率。加强延安、榆林、铜川三市绿化,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加强县城、工业集中区、重点镇供排水、供暖、供气、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配合)

    2建设美好新农村。加强老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建设老区农民幸福新家园。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尤其是在城镇有稳定工作和住房的农民工进城落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实施好《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加快实施陕北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移民搬迁工程。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移民搬迁小区,统筹考虑农民生产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配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环境保护厅等配合)

    3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动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积极争取将延安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走在前列。支持神木、府谷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城乡互促共进机制。加快彬县—长武—旬邑、铜川—富平、横山—榆林、米脂—绥德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在试点地区和重点区块,逐步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户籍等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等配合)

    (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学前教育发展,2015年前老区每个县(区)建成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幼儿园覆盖全部行政村。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支持农村小学利用现有富余校舍增设附属幼儿园。增加对幼儿园的经费投入,2015年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2020年基本实现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促进老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山区寄宿制学校住宿和食堂条件,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贯彻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依托县城和重点镇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创新办学及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支持延安大学、榆林学院和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发展。(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配合)

    2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老区市、县两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建设,进一步抓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准入条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省内三级医院与老区县级医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重点镇卫生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强合作,提高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加大对老区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支持县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急救和疾控等机构建设。深入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加强对老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和治疗。(省卫生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口计生委等配合)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老区社会保障资金补助力度,继续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和补助标准,加快从制度全覆盖迈向人群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支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加大优待抚恤支持力度,妥善解决老红军、老党员和军人、烈士遗属的生活困难。加强对残疾人、孤儿、流浪乞讨等人员的救助与帮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4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市级“三馆”和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加大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农工程,到2015年,老区90%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建起文化活动中心,90%的乡镇建起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面建成覆盖乡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与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共建共享,每个行政村基本建成一个农家书屋、每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省文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等按职能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上成立《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协作配合,在政策实施、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延安、榆林、铜川、咸阳、渭南等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狠抓项目建设。老区各级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切实加强项目策划和项目储备,扎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尽快开工。对老区重大项目,省上将优先纳入省级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并优先予以审批。

    (三)加强分析评估。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会同延安、榆林、铜川、咸阳、渭南等市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估,并定期将工作落实情况报告省政府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附件: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附件

    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
娄勤俭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副组长:陈国强  省政府副秘书长
      
           祝作利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成  员:杨希文  省教育厅厅长

           奚正平  省科技厅厅长

           蒋  跃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

           曹莉莉  省民政厅厅长

           张社年  省财政厅厅长

           鬲向前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

          王登记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何发理  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李子青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

           冯西宁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王  锋  省水利厅厅长

           王  宏  省农业厅厅长

           李三原  省林业厅厅长

           戴征社  省商务厅厅长

           余华青  省文化厅厅长

           刘少明  省卫生厅厅长

           冯月菊  省人口计生委主任

           刘  阳  省国资委主任

           任贤良  省广电局局长

           薛保勤  省新闻出版局局长

           赵  荣  省文物局局长

           董宪民  省旅游局局长

           杨  勇  省金融办主任

           郭汉文  省扶贫办主任

           汪亚平  西安铁路局局长

           梁宏贤  延安市市长

           陆治原  榆林市市长

           王莉霞  铜川市市长

           姜  锋  咸阳市市长

           徐新荣  渭南市市长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