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现就董里代表《关于加强古蜀道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第7067号),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秦蜀古道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历史通道,沿线文化遗存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目前已登记栈道、栈桥、碥道等道路本体遗迹313处,有力反映了当时沿线交通、军事、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水平。我省高度重视秦蜀古道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原则,不断提升包括秦蜀古道在内的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先后出版了《陕西秦蜀古道遗产(上下卷)》《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陕西省志·交通志》等著作,编制了《秦蜀古道(陕西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方案》,并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秦蜀古道的重要发现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
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编制了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故道略阳段遗址、金水河栈道遗址等14处秦蜀古道遗产点的保护管理规划。其中子午道南段驿站、傥骆道周至段、褒斜道留坝段、金牛道广元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秦蜀古道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实施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宁陕厅故城等30余项秦蜀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效改善了遗产保存状况。积极推动秦蜀古道沿线遗存展示利用,在价值突出的路段打造汉中石门、大散关等风景名胜区。在沿线农耕文化遗产——凤堰古梯田建成全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为秦蜀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探索新路径。
2023年以来,蜀道“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我省列入秦蜀古道申遗构成要素的有沿线道路、驿站遗址等15处,其中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14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已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公布保护区划,建立保护档案。四川、陕西、重庆、甘肃三省一市联合提交《秦蜀古道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书》,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评审中。今年1月,我省举办秦蜀古道北栈考古调查培训班,为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做好了技术准备和思想动员。依托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省专门成立秦蜀古道专家组和专项普查队,专人专班专项开展秦蜀古道调查,有序实施蜀道“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系统梳理以往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启动汉中三泉县城遗址、宝鸡凤县梁鹿坪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下一步,我省将加强沟通汇报,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指导下,深入开展蜀道“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秦蜀古道专项调查,强化价值和意义研究。加强与重庆、四川、甘肃等省市协作,加快推进秦蜀古道保护利用和申遗各项工作,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扎实推动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5月31日
(联系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电话:029639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