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统计局:陕西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
陕西省统计局
2010年1月12日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省于2008年进行了第二次经济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
经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近两年的共同努力,全省经济普查的登记填报及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基本完成。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采取分层随机等距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0个市及杨凌示范区的数据质量进行了抽查,共抽查了38个普查小区的2179个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抽查比例约为8.8‰),个体经营户6312 户(抽查比例约为5.3‰)。抽查汇总结果,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千分点,数据质量达到方案规定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有关要求,经省政府批准,陕西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办公室和陕西省统计局将向社会发布经济普查公报。现将第一号公报发布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0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8950个,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26048个,增长17.0%;产业活动单位228519个,增加28749个,增长14.4%。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647855户,增加332432户,增长1.1倍(详见表1)。
表1 单位数与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数 | ||
|
单位数(个) |
比重(%) |
一、法人单位 |
178950 |
100.0 |
企业法人 |
91632 |
51.2 |
机关、事业法人 |
41599 |
23.2 |
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 |
45719 |
25.6 |
二、产业活动单位 |
228519 |
100.0 |
第二产业 |
39890 |
17.5 |
第三产业 |
188629 |
82.5 |
三、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 |
647855 |
100.0 |
第二产业 |
39825 |
6.1 |
第三产业 |
608030 |
93.9 |
2008年末,企业法人单位91632个,比2004年末增加28111个,增长44.3%。其中,国有企业4915个,减少1275个,下降20.6%;集体企业6456个,减少5101个,下降44.1%;股份合作企业657个,减少699个,下降51.5%;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共14622个,增加2828个,增长24.0%;私营企业62289个,增加34241个,增长1.2倍;其他内资企业1832个,减少2039个,下降52.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99个,增加44个,增长17.3%;外商投资企业562个,增加112个,增长24.9%(详见表2)。
表2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 | ||
|
单位数(个) |
比 重(%) |
合 计 |
91632 |
100.0 |
内资企业 |
90771 |
99.1 |
国有企业 |
4915 |
5.4 |
集体企业 |
6456 |
7.0 |
股份合作企业 |
657 |
0.7 |
联营企业 |
284 |
0.3 |
国有联营企业 |
52 |
… |
集体联营企业 |
146 |
0.2 |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
31 |
… |
其他联营企业 |
55 |
0.1 |
有限责任公司 |
12404 |
13.5 |
国有独资公司 |
231 |
0.3 |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
12173 |
13.2 |
股份有限公司 |
1934 |
2.1 |
私营企业 |
62289 |
68.0 |
其他企业 |
1832 |
2.1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299 |
0.3 |
外商投资企业 |
562 |
0.6 |
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半数以上集中于关中地区[3],单位数自关中、陕南、陕北呈递减态势。关中地区拥有法人单位116180个,占64.9%;陕南地区33649个,占18.8%;陕北地区29121个,占16.3%。关中地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139714个,占61.1%;陕南地区49942个,占21.9%;陕北地区38863个,占17.0%。关中地区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372475个,占57.5%;陕南地区161616个,占24.9%;陕北地区113764个,占17.6%(详见表3)。
表3 单位与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地区分布 | ||||||
|
法人单位 |
产业活动单位 |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 | |||
数量(个) |
比重(%) |
数量(个) |
比重(%) |
数量(个) |
比重(%) | |
合 计 |
178950 |
100.0 |
228519 |
100.0 |
647855 |
100.0 |
西 安 |
52426 |
29.3 |
60246 |
26.4 |
167427 |
25.8 |
铜 川 |
4808 |
2.7 |
6261 |
2.7 |
14507 |
2.2 |
宝 鸡 |
17709 |
9.9 |
21806 |
9.5 |
54090 |
8.4 |
咸 阳 |
20171 |
11.3 |
24617 |
10.8 |
65763 |
10.2 |
渭 南 |
20134 |
11.3 |
25708 |
11.3 |
67578 |
10.4 |
延 安 |
11894 |
6.6 |
16678 |
7.3 |
36381 |
5.6 |
汉 中 |
13708 |
7.7 |
21125 |
9.2 |
67407 |
10.4 |
榆 林 |
17227 |
9.6 |
22185 |
9.7 |
77383 |
12.0 |
安 康 |
10211 |
5.7 |
13769 |
6.0 |
55672 |
8.6 |
商 洛 |
9730 |
5.4 |
15048 |
6.6 |
38537 |
5.9 |
杨 凌 |
932 |
0.5 |
1076 |
0.5 |
3110 |
0.5 |
从产业活动单位构成看,占比重较大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的单位32055个,占14.0%;制造业的单位28461个,占12.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单位23185个,占10.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单位64888个,占28.5%。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65.1%(详见表4)。
表4 产业活动单位的行业分布 | ||
|
单位数(个) |
比重(%) |
合 计 |
228519 |
100.0 |
农、林、牧、渔业 * |
507 |
0.2 |
采矿业 |
3741 |
1.6 |
制造业 |
28461 |
12.5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482 |
0.6 |
建筑业 |
6206 |
2.7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680 |
2.0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4113 |
1.8 |
批发和零售业 |
32055 |
14.0 |
住宿和餐饮业 |
5423 |
2.4 |
金融业 |
7784 |
3.4 |
房地产业 |
4299 |
1.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880 |
3.0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5545 |
2.4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355 |
1.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044 |
1.3 |
教育 |
20745 |
9.1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23185 |
10.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126 |
1.5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64888 |
28.5 |
*此处的农、林、牧、渔业为第二、三产业法人兼营的第一产业活动单位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五个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335729户,占51.8%;交通运输业110737户,占17.1%;住宿和餐饮业67201户,占10.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0862户,占9.4%;工业34383户,占5.3%(详见表5)。
表5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行业分布 | ||
|
单位数(户) |
比重(%) |
合 计 |
647855 |
100.0 |
工业* |
34383 |
5.3 |
建筑业 |
5442 |
0.8 |
交通运输业 |
110737 |
17.1 |
批发和零售业 |
335729 |
51.8 |
住宿和餐饮业 |
67201 |
10.4 |
房地产业 |
343 |
0.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937 |
1.1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60862 |
9.4 |
教育 |
1585 |
0.2 |
卫生和社会福利业 |
16388 |
2.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798 |
0.6 |
其他 |
4450 |
0.7 |
* 此处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数为7712161人,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增加2067728人,增长36.6%。其中,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3090284人,增加577380人,增长23.0%;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4621877人,增加1490348人,增长47.6%。在从业人员中,单位从业人员5991545人,占77.7%;有证照的个体经营人员1721356人,占22.3%。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女性1871172人,占单位从业人员的31.2%。
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占比重较大的行业是:制造业1536793人,占25.6%;建筑业924009人,占15.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02416人,占11.8%;教育577933人,占9.6%;批发和零售业424096人,占7.1%(详见表6)。
表6 单位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 ||
|
从业人员(人) |
比 重(%) |
合 计 |
5991545 |
100.0 |
农、林、牧、渔业 |
2367 |
0.0 |
采矿业 |
346171 |
5.8 |
制造业 |
1536793 |
25.6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07941 |
1.8 |
建筑业 |
924009 |
15.4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96455 |
3.3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84988 |
1.4 |
批发和零售业 |
424096 |
7.1 |
住宿和餐饮业 |
209042 |
3.5 |
金融业 |
153064 |
2.6 |
房地产业 |
117721 |
2.0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96398 |
1.6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53531 |
2.6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60387 |
1.0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36790 |
0.6 |
教育 |
577933 |
9.6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200472 |
3.3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60971 |
1.0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702416 |
11.8 |
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1.8%、13.9%、22.6%、32.9%和28.8%;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共1278084人,占单位从业人员的21.3%;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共652808人,占单位从业人员的10.9%(详见表7)。
表7 单位从业人员学历、职称、技术等级情况 | ||
|
从业人员(人) |
比重(%) |
一、从业人员合计 |
5991545 |
100.0 |
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 |
109679 |
1.8 |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 |
833962 |
13.9 |
具有大专学历者 |
1352000 |
22.6 |
具有高中学历者 |
1972801 |
32.9 |
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 |
1723103 |
28.8 |
二、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合计 |
1278084 |
100.0 |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 |
154479 |
12.1 |
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 |
474097 |
37.1 |
具有初级技术职称者 |
649508 |
50.8 |
三、具有技术等级证书人员合计 |
652808 |
100.0 |
高级技师 |
23200 |
3.6 |
技师 |
75686 |
11.6 |
高级工 |
246085 |
37.7 |
中级工 |
307837 |
47.1 |
三、企业资产总额
2008年,全省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33382.3亿元,比2004年(下同)增加12852.5亿元,增长62.6%。其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8904.5亿元,增加2202.2亿元,增长32.9%;集体企业资产总额1372.1亿元,增加356.7亿元,增长35.1%;股份合作企业资产总额773.1亿元,增加523.5亿元,增长2.1倍;私营企业资产总额3269.0亿元,增加2408.2亿元,增长2.8倍;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390.9亿元,增加239.3亿元,增长1.6倍;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841.8亿元,增加520.5亿元,增长1.6倍(详见表8)。
表8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资产总额 | |||
|
资产总额(亿元) |
比重(%) |
|
合计 |
33382.3 |
100.0 |
|
内资企业 |
32149.6 |
96.3 |
|
国有企业 |
8904.5 |
26.7 |
|
集体企业 |
1372.1 |
4.1 |
|
股份合作企业 |
773.1 |
2.3 |
|
联营企业 |
126.3 |
0.4 |
|
国有联营企业 |
108.2 |
0.4 |
|
集体联营企业 |
11.0 |
… |
|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
3.4 |
… |
|
其他联营企业 |
3.7 |
… |
|
有限责任公司 |
6618.2 |
19.8 |
|
国有独资公司 |
2074.5 |
6.2 |
|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
4543.7 |
13.6 |
|
股份有限公司 |
11021.4 |
33.0 |
|
私营企业 |
3269.0 |
9.8 |
|
其他企业 |
65.0 |
0.2 |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390.9 |
1.2 |
|
外商投资企业 |
841.8 |
2.5 |
|
四、企业实收资本
2008年,全省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不含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实收资本[5]总额为5976.10亿,比2004年增加3300.92亿元,增长1.2倍。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总额中,国家资本2550.30亿元,增加1310.23亿元,增长1.1倍;集体资本196.29亿元,增加64.82亿元,增长49.3%;法人资本1380.47亿元,增加632.39亿元,增长84.5%;个人资本1563.19亿元,增加1083.33亿元,增长2.3倍;港澳台资本105.98亿元,增加71.94亿元,增长2.1倍;外商资本179.87亿元,增加138.21亿元,增长3.3倍。
注释:
[1]单位的划分:
法人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法人。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单位: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3)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是指除农户外,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营单位。即按照《民法通则》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具体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活动的个体劳动者。
[2]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本次普查未包括国际组织。
[3]关中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陕北地区包括延安、榆林。
[4]从业人员:是指
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年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港澳台方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5]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企业实收资本按照投资主体划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六种。
[6]表中的合计数和部分计算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