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最多的一年,也是经济工作在多重考验下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省政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发展目标,多措并举,应对金融危机,砥砺奋进,抢抓发展机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逐步加快、结构继续优化、效益稳步提升、民生明显改善的良好势头。
一、综合
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6.16亿元,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71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53.00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171.45亿元,增长19.3%。
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22.0%,比上一年减少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36.8%,比上一年减少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41.2%,比上一年增加4.7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59.10亿元,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87.69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6.72亿元,增长0.7%,牧业产值54.55亿元、增长15.0%,渔业产值2.09亿元、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4亿元,增长2.1%。“猪、药、茶、菜、渔”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95.3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9.9%,比2008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26.14万亩,增加10.33万亩,粮食产量109.87万吨,增长7.6%。其中,夏粮25.5万吨,增长5.6%,秋粮84.37万吨,增长8.2%。油菜种植面积109.53万亩,增加3.55万亩,产量14.67万吨,增长5.0%。
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122.35万亩,增加0.77万亩,产量11.00万吨,增长10.1%;茶叶种植面积62.26万亩,增加7.18万亩,产量1.17万吨,增长27.2%;蔬菜种植面积78.23万亩,增加2.63万亩,产量159.7万吨,增长15.3%;水果种植面积47.53万亩,增加3.07万亩,产量33.52万吨,增长25.6%。
全年出栏大牲畜8.34万头,增长11.2%;出栏生猪306.75万头,增长18.8%;出栏家禽971.22万只,增长1.9%;禽蛋产量5.52万吨,增长3.7%。肉类总产量25.08万吨,增长17.9%;其中猪肉产量21.68万吨,增长18.5%。年末大牲畜存栏28.41万头,增长9.9%,生猪存栏236.50万头,生猪饲养量543.24万头,增加82.57万头,家禽存栏853.15万只,增长12.7%。
2009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总量 |
增长(%) |
粮食 |
万吨 |
109.87 |
7.6 |
油料 |
万吨 |
15.93 |
5.2 |
蔬菜 |
万吨 |
159.70 |
15.3 |
茶叶 |
吨 |
1.17 |
27.2 |
水果 |
万吨 |
33.52 |
25.6 |
中药材 |
万吨 |
11.00 |
10.1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25.08 |
17.9 |
其中:猪肉 |
万吨 |
21.68 |
18.5 |
奶类 |
万吨 |
1.17 |
8.4 |
其中:牛奶 |
万吨 |
1.06 |
11.1 |
禽蛋 |
万吨 |
5.52 |
3.7 |
水产品 |
万吨 |
2.11 |
4.5 |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
万头 |
28.41 |
9.9 |
生猪年末存栏数 |
万头 |
236.50 |
16.8 |
生猪年出栏数 |
万头 |
306.75 |
18.8 |
羊年末存栏数 |
万只 |
28.10 |
26.8 |
家禽年末存栏数 |
万只 |
853.15 |
12.7 |
全年规上工业轻工业全年完成总产值69.34亿元,增长27.7% ,重工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31.89亿元,增长13.7%。
全年六大工业集团(汉航集团公司、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中烟公司汉中卷烟厂、汉中八一锌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35.68亿元,增长17.9%,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0%,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48.0%。有色冶金、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和医药工业等优势工业增势强劲,其中医药工业增幅为71.2%。27个工业行业产值保持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等13个行业增幅达到20%以上。
全年市、县属工业完成产值170.10亿元,增长20.3%,高于中、省工业产值增速8个百分点。11个县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城固县、西乡县、宁强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6个县的增速在20%以上。
全年80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65种产品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钢材产量125.52万吨,增长132.1%;原煤产量61.47万吨,增长109.5%;有色金属产量17.88万吨,增长23.6%;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产量24.15万吨,增长8.1%;卷烟产量222.5亿支,增长3.2%。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97亿元,增长29.0%,实现利税25.90亿元,增长9.6%,利润8.61亿元,增长31.5%。规上工业企业上半年产销率为90.8%,前三季度为92.1%,全年完成销售产值282.38亿元,产销率93.7%,销售形势逐步好转。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 |||
产品名称 |
单位 |
总量 |
增长(%) |
原煤 |
万吨 |
61.47 |
134.4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22.61 |
-4.8 |
铁矿石原矿量 |
万吨 |
249.69 |
18.2 |
十种有色金属 |
万吨 |
17.88 |
16.2 |
饮料酒 |
千升 |
7.87 |
-5.2 |
卷烟 |
亿支 |
222.5 |
3.2 |
硫酸(折100%) |
万吨 |
29.56 |
5.0 |
农用氮、磷、钾肥(折纯) |
万吨 |
24.15 |
2.1 |
中成药 |
吨 |
1200.93 |
-14.2 |
水泥 |
万吨 |
308.62 |
16.7 |
钢材 |
万吨 |
125.52 |
132.1 |
粗钢 |
万吨 |
145.59 |
54.5 |
白银 |
吨 |
65.74 |
130.3 |
变压器 |
万千伏安 |
344.32 |
7.2 |
金属切削机床 |
台 |
1624 |
-22.0 |
锌 |
万吨 |
12.78 |
3.6 |
全年城镇投资施工项目1796个,同比增加840个,新开工项目1513个,同比增加785个,占施工项目总数的84.2%;项目计划总投资248.08亿元,增长1.2倍,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9个。一产投资完成9.88亿元,增长79.9%,二产投资完成75.75亿元,增长60.9%,三产投资完成115.99亿元,增长39.5%。
全年9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7亿元。十天高速、宝巴高速汉中段、汉中火车站改扩建、宝鸡汉中天然气管道、汉江2号和西二环大桥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汉中尧柏日产4000吨熟水泥生产线、汉中卷烟厂技改、汉川机床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八一锌业高纯锌冶炼、丰泰纺织15万锭纺纱等重点技改和新建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西汉蓉铁路客运专线、阳安铁路扩能改造、汉中电厂4×100万千瓦火力发电等重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全市新签招商引资项目244个,总投资418.60亿元;执行招商引资项目259个,引资到位67.00亿元,增长82.8%;实际利用外资2927.00万美元,是2008年的3.5倍。
全年建成集中重建点216个;规划首批建设的85所中小学校全部建成;规划首批建设的148所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工,建成146所;开工建设敬老院38所,建成17所;病险水库治理4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32处。
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24.21亿元,增长5.3%。房屋竣工面积69.92万平方米,增长52.8%,商品房销售面积145.17万平方米,增长36.4%。
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99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72亿元,增长48.6%;实现工程结算收入35.23亿元,增长73.8%;实现利润总额5913万元,下降11.4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1.5万平方米,增长22.4%,竣工面积219.7万平方米,增长37.3 %。
五、贸易、物价和旅游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02亿元,增长19.8%,市、县商品零售额96.25亿元,增长20.4%,县以下市场商品零售33.76亿元,增长18.1%。批发零售完成销售额115.14亿元,增长18.8%,餐饮及其他行业完成销售额14.88亿元,增长28.5%。
全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4070.8万美元,增长9.4%。其中出口3268.3万美元,增长5.1%,进口802.5万美元,增长31.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食品、烟酒、衣着等八大类指标除居住类外,其余涨幅均在3%以内,整体保持平稳。食品类中油脂、肉禽及制品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3.6%和8.8%,鲜菜、鲜瓜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1.4%和11.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5%,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9%。
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31.52万人次,游客增加210.25万人次,增长25.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030.00万人次,国际游客1.52万人次,分别增长25.6%和21.0%。国内旅游收入31.60亿元,增37.0%,旅游外汇收入490万美元,增长48.0%。
六、交通、邮电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483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11715公里,高速公路里程210公里;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32.28万辆,其中载客汽车4.37万辆,载货汽车1.20万辆,个人轿车拥有1.75 万辆。
全年全市公路客运量6249万人,铁路客运量216.51万人次,民航发送旅客1.14万人次。公路货运量3251万吨,铁路货运量265.98万吨,民航货运量24吨。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11.25亿元,增长12.9%;邮政主营业务收入1.77亿元,下降4.3%。年末固定电话装机用户64.01万户,减少8.2%,其中居民住宅电话用户48.17万户,农村用户36.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7.57万户,增长7.4%。年末宽带接入用户15.61万户,增长39.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92亿元,同口径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14.39亿元,增长16.7%,各项税收完成11.54亿元,增长20.3%,其中营业税4.63亿元,增长57.2%,企业所得税0.58亿元,增长28.1%。财政支出116.63亿元,增长50.1%,其中教育支出20.92亿元,增长23.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94亿元,增长59.3%;医疗卫生支出8.75亿元,增长48.8%;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46亿元,增长45.8%;农林水事务支出10.62亿元,增长55.2%。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76.57亿元,比年初净增加139.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25.27亿元,比年初净增加78.9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1.57亿元,比年初净增加62.87亿元。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24.87亿元,商业贷款25.64亿元,农业贷款41.38亿元,其中工业和农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3.27亿元和7.99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38.97亿元,比年初增加15.75亿元。
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23家,保费收入14.79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4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2.05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67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38亿元,人寿险赔付(给付)支出1.29亿元。
八、教育、科技
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 1所,研究生招生70人,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5030人,成人教育招生1344人,在校学生 万人。全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 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4所,在校学生2.6万人。成人高考录取1161人。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32所,招生7.37万人,在校学生21.75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47%;共有普通小学学校1325所,招生3.69万人,在校学生24.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
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的19项。专利申请量310件,比上年增加56件,增长了22%,其中发明专利79件、实用新型155件、外观设计76件,个人专利175件、单位专利135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350多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50余种。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剧场8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565千册;广播电视发射及转播台1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4%,广播人口覆盖率97.0%。
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50个,床位数1.22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4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69人,注册护士4191人,药师996人,技师(士)800人。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1%,比上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政府命名群众体育场地面积合计31万平方米,其中县区全民健身基地面积8万平方米。全年新建体育场地148个(块),其中农村健身场120个(块),城镇健身场28个(块),新建场地总面积3500平方米,完成投资2349万元。全市共有体育俱乐部113家,体育社团组织83个。
十、城建、环保
全年完成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22亿元,增长19%,新建和改造城镇道路11.3公里,新建广场7个,公共绿地103公顷。中心城市35项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5亿元,城市东、北入口建成通车,12条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完成。重点镇建设中开工2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
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337天,优良率达到92.3%。10个县城区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境内汉江干流5个监控断面年均值符合水域功能区划标准,出境断面黄金峡水质年均值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嘉陵江干流3个监控断面年均值达到Ⅱ类水质标准,优于规划的Ⅲ类水质标准。重点监控湖库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1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合格。市中心城区和10个县城区,除勉县、略阳县环境噪声分别为轻度和中度污染外,其他县城区均保持“好”和“良好”水平。
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7299吨和57000吨,实现削减284吨和2530吨,分别比2008年下降1.61 %、4.3 %。
十一、人口、民生和社保
年末户籍总人口381.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00.13万人,女性181.42万人,男女比110.3:100.0,农业人口304.84万人,非农业人口76.71万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常住人口351.9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8‰。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791人,“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4114人。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9亿元,扶持创业带动就业2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全市劳务输出75.98万人,有序化输出44.54万人,劳务输出培训35.8万人,全市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63.3亿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2元,增长23.7%,农民人均纯收入3446元,增长19.5%,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52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35元,分别增长20.7%和7.4%。城市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2平方米。
年末城镇职工已参加医疗保险32.82万人,城镇居民已参加医疗保险33.90万人,城镇已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30.12万人、21.18万人、18.83万人和12.21万人。年末城市居民低保人数7.7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66亿元,农村居民低保人数25.80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27亿元。全市优抚补助2.67万人,发放抚恤金1.04亿元。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06家,床位3728张,年末在院人数2474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83亿元。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857.9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总值、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总值、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户籍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
4、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