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围绕经营绿色战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实施突破发展,全力推进项目带动,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超额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全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放活,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绿色产业与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发展加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7.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 %,超任务0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61亿元,增长8.0 %;第二产业增加值45.43亿元,增长11.4 %;第三产业增加值69.20 亿元,增长11.0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1%、28.9%和44.0%。
各县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如下:
各县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县区 2006年 同比增长(±%)
汉滨区 594060 9.1
汉阴县 130250 10.3
石泉县 107780 13.7
宁陕县 50750 13.3
紫阳县 134870 10.3
岚皋县 77290 9.2
平利县 103520 13.9
镇坪县 30880 8.5
旬阳区 259260 10.8
白河县 90550 12.9
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 %。(见下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下降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1%。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单位:%
指标名称 指数 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4 0.4
其中:食品 101.8 1.8
粮食 101.8 1.8
肉禽及其制品 98.7 -1.3
蛋 101.1 1.1
烟酒及用品 100.4 0.4
衣着 99.4 -0.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3 2.3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0.1 0.1
交通和通信 98.1 -1.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6.0 -4.0
居住 101.8 1.8
其中:服务项目 97.7 -2.3
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11.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1万人。全年有44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比上年末增加0.1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外出从业劳动力(乡镇外)60.32万人,总收入达35.05亿元,其中,省外从业42.31万人;在省外从业人员中,到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77万人、15.17万人和4.37万人。 二、农 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4万公顷;油料种 植面积4.74万公顷,增加0.19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74万公顷,增加0.65万公顷。 粮食、烤烟等大宗农产品快速增长,蔬菜、油料、水果、茶叶、中药材等产品在调整品种、优化品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产量95.7万吨,比上年减产4.1万吨,减少4.19 %(见下表)。
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量 增长±%
粮食 万吨 95.7 -4.19
夏粮 万吨 32.5 11.51
# 小麦 万吨 17.1 13.63
秋粮 万吨 63.20 -10.66
# 水稻 万吨 19.13 -5.65
玉米 万吨 30.21 -14.2
油料 吨 77929 6.67
油菜籽 吨 62418 12.3
药材 吨 160112 -30.3
烤烟 吨 15850 -6.6
茶叶 吨 4696 15.3
园林水果 吨 98197 18.3
蔬菜 吨 721987 14.56
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成幼林抚育面积16.4万公顷,增长0.5%。全市活立木蓄积量55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5.4%。
主要林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林产品产量
品 名 单位 产 量 增长±%
核桃 吨 2410 -2.6
板栗 吨 6346 14.2
生漆 吨 640 27.2
油桐籽 吨 5557 -10.8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7.1万吨,比上年增长18.85%。其中牛、羊肉产量分别增长8.68%和14.32%。全年水产品产量0.57万吨,增长15.66%。 全年木材产量(采伐量)5.8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48%。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0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20.67亿元,增长13.5%,工业产品销售率93.81%。
全市现有20个行业大类中,按现行价格计算,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59.5%,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8 %;烟草制品业增长0.9%;纺织业增长34.5%;医药制造业增长12.6%;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 品 名 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增长±%
丝 吨 1196.25 -4.45
机制纸板 吨 6496 -26.75
卷烟 万支 632500 10.00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千升 2405 -15.05
食用植物油 吨 11697 182.60
中成药 吨 63 -10.00
化学原料药 吨 797.07 -5.86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 吨 269.48 -99.22
原煤 万吨 28.24 96.66
水电量 亿千瓦小时 28.98 -27.98
十种有色金属 吨 1436 -23.82
水泥 万吨 87.38 25.24
铁合金 吨 45192 36.76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71%(见下表)。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5.21 20.71
其中:国有投资 33.48 38.23
集体经济投资 6.00 74.93
城乡居民个人投资 9.69 8.51
农村非农户投资 3.12 -3.45
全年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38亿元,下降53.62%。第二产业投资21.65亿元,增长20.59%,增速上升13.9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21.65亿元,增长21.02%。部分工业行业投资高速增长。在500万元以上项目中电力增长28.93%,。第三产业全年完成投资49.19亿元,增长 40.87%,增速加快41.7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6.53亿元,比上年下降0.7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7.54亿元,增长32.98%。
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发电机组容量 万千瓦 0.21
改建公路 公里 141
学生席位 学生席位个 30617
医院病床 张 1678
城市道路扩建长度 公里 4.91
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 万吨/日 7.75
移动通讯基站设备(指安装能力) 个/年 219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趋旺,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9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55亿元,增长16.0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6.43亿元,增长13.42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6.14亿元,增长14.1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34亿元,增长18.40%;其他行业零售额0.50亿元。 2006年,全市实现外贸出口总值271.4万美元,增长1.28倍,是1993年我市开展自营出口业务以来最好的一年,其中,工矿产品出口156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57.46;农副产品出口115.4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42.54%。 2006年,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户,其中,独资企业3户,合资企业1户,主要涉及水电建设、矿产品和房地产开发领域,合同利用外资2251.38万美元,同比增长61.89%,实际利用外资367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2.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全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2.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4.26%;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0.52亿吨公里,增长34.99%。公路旅客周转量35.82亿人公里,增长29.28%(见下表)。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227145 34.28
其中:公路 万吨公里 221928 34.26
水运 万吨公里 5220 34.99
旅客周转量 万人公里 363442 29.09
其中:公路 万人公里 358166 29.28
水运 万人公里 5276 17.38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4%。其中通信5.34亿元,增长16.59%;邮政0.94亿元,增长18.98%。邮电业务总量5.51亿元,增长6.5%。 今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61.87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5.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3.8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1.97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5.03万户,年末总量达到64.28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9.73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5.29部/百人和21.63部/百人。
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5088公里,其中,二级路达303公里,三级公路里程953公里。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入境人数60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其中,外国人3553人次,增长4.7%;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2487人次,增长4.9%。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人数6040人次,增长2.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2.6万美元,增长2.8%。 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0万人次,增长23%;国内旅游总收入5.6亿元,增长35%。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5.82亿元,增长19.7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9.32亿元,增长12.16%。
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年末数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195.82 19.71
其中:企业存款 30.87 3.18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132.98 21.27
各项贷款余额 109.32 12.16
其中:短期贷款 61.74 11.24
中长期贷款 46.98 13.00
全年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余额50.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65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7.10亿元,下降0.07亿元。其中个人购房贷款余额6.46亿元,增加1.22亿元。(人行张红提供)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8%,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70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0.21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0.95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9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0.46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0.05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0.5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27万人,在校生0.73万人,毕业生0.2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4万人,在校生2.32万人,毕业生0.80万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万人,在校生5.04万人,毕业生1.24万人。全市初中招生4.94万人,在校生15.05万人,毕业生5.0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70万人,在校生26.38万人,毕业生5.29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03万人,在校生0.17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8万人。 2005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项,应用技术成果19项,软科学1项。授予专利权28件,增长4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0元。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项目8个,其中,新产品项目1个。科技活动人员48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700万元。科技活动内部支出445万元,其中R&D经费150万元,新产品开发经费50万元。 质量、标准化和计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3个,完成对77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0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8万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表演场馆3个,市县文化馆11个,乡镇文化站157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3 座,电视台11座,教育台1个。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3.52万户,数字电视用户0.30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5.8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0.35%。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2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1.74万卷(件)。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27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2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660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75人,注册护士1652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5500张。乡镇卫生院200个,床位1718张,卫生技术人员2339人。全年全市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人数0例、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6226例,报告死亡23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210.17/10万,下降37.45%,死亡率0.78/10万,下降17.89%。全市有4个县(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占全市县(市、区)总数的40%,覆盖农业人口93.74万,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7.32%,84.2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90 %。 全年我市运动健儿在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共获19枚金牌,12枚银牌,11枚铜牌,总分2118.8分,均超过了上期,竞技水平稳步提高。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提高,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年投入188万元,为全市115个行政村建设了体育场地,34.65万余人达到全民健身国家体育煅炼标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1‰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65.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6439人,出生率为9.98‰;死亡人口21325人,死亡率为8.05‰;自然增长率为1.93‰。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53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8.6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24%。年末,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居民28.9平方米,农村居民30.65平方米。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25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18.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89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25-865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2.5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5万人。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8573人,比上年末增加7115人。其中参保职工66796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1777人。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37599人,增加921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02164人,参保退休人员31610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83034人,增加2560人。全市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56511人,增加17337人。其中,参保农民工4021人。全市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41397人,增加4038人。 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0252人。全年4.26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9.7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1.39万人。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716张,收养各类人员1822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8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03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98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04公顷。灾毁耕地0.31公顷,生态退耕1516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52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17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1637公顷。 全年水资源总量269.33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0167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684.5毫米,年未全市112座水库蓄水总量6758万立方米。全年用水量5935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生活用水8999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954万立方米,农业用水46641万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77立方米;全市人均用水量224立方米。全年仍有13万人口用水困难。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6万公顷,下降21.8%。其中,退耕还林(草)面积0.79万公顷。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7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8%。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2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11.3平方公里。 2006年安康市环境质量比2005年有所好转,环境空气质量和噪声控制质量略有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汉江干流6个监测断面监测统计结果显示水质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以上标准。城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为2.32,较上年下降0.88,环境空气质量略有改善。全市水质监测8个断面中,有7个断面水质综合类别属Ⅱ类,占87.5%,1个断面水质综合类别属Ⅰ类,占12.5%,汉江安康段监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Ⅱ—Ⅲ类水质比率达100%。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比上年度下降2.5分贝。 全市有各类环境监测机构1个,监测人员25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41.8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0.0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9.98%。 全年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1121吨,比上年下降11.6%;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9376吨,比上年下降1.2%。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79亿元,比上年下降73.5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 18.45万公顷,下降22.8 %。其中,绝收5.69万公顷,下降12.4 %。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达19.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面积11平方公里。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4个,当年完成投资265万元。 全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242人,比上年上升122.0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54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24起,造成208人死亡、799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72.82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4.11人。 2006年底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1.8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33%,提高4.12个百分点。
注: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