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12-07-11 00:00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产业作为我省的主导支柱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本规划是《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配套重点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我省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推进能源强省建设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利用,扩大能源生产规模,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大能源资源转化力度,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等现代能源转化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推动能源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主要成绩
能源化工产能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原煤产能约1.5亿吨,煤炭产能较“十五”翻了一番,居全国第三位;建成电力装机160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78万千瓦,全省电力总装机较“十五”翻了一番;新增原油产能1513万吨,天然气产能70亿立方米;新增煤制甲醇产能265万吨,规模在60万吨以上、园区化布局、资源综合利用的兰炭产能2600万吨,聚氯乙烯产能110万吨。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全省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支撑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煤炭建成大型现代化煤矿29个,千万吨级煤矿达到10个。石油新增探明储量9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3983亿立方米,延长集团实现了天然气勘探开发零的突破,境外油井钻采取得成功。电源项目建成了华电蒲城电厂、大唐渭河热电、神华郭家湾煤矸石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全省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542万千瓦。兖矿60万吨甲醇、延长醋酸、北元化工10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等重大转化项目建成投产,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上报国家核准,兖矿榆横煤化学工业区煤制油综合利用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布局实现战略调整,陕北地区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80%左右。关中稳定渭北老矿区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彬长和永陇矿区,积极实施老电厂扩能改造,能源接续能力增强。陕南以水电开发为主加快推进。稳步扩大煤油气产能,大力实施能源资源深度转化,能源结构由一次能源开发为主向一二次能源开发并举转变。煤制烯烃、煤制醋酸、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基本形成,并趋向大型化、国际化、现代化。兰炭产业发展正式列入国家产业目录。“西电东送”装机达到360万千瓦,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71万千瓦。积极发展新能源,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开发为主向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开发并举转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到电力总装机的11%。
科技装备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大型煤矿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国产600万吨/年综采成套装备在陕煤黄陵矿成功运行。新建常规电厂单机容量均在60万千瓦以上,秦岭以北新建常规火电全部采用空冷技术,同步安装脱硫和除尘装置,脱硫机组达到2096万千瓦,占火电装机的92.3%。延长集团采用变频控制、节能抽油机与节能电机、自动控制间歇抽油等新工艺、新设备,年节电2亿度。新建煤制烯烃单套装置均在60万吨/年以上,采用国内国际先进技术,以循环经济统揽,实施煤油气综合利用。
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加快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和煤矿产业升级改造,新建单井平均产能达到350万吨/年,煤矿回采率由2005年的50%提高到65%。加大煤矿安全改造投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261,安全生产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石油采收率由15%提高到20%,全省平均发电标煤耗降到314克/千瓦时,较2005年降低35克/千瓦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煤矸石和瓦斯发电装机分别达178.6万千瓦和2.75万千瓦。新建电源和化工项目中水回用率达90%以上,秦岭以北火电采用空冷技术节水约80%,带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前两年实现下降30%的目标。积极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铜川、蒲白等老矿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陕北油气开发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几年陕北地区绿色度上升了9.3%。
新能源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取得突破性进展,华电、国电等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定边繁食沟一期、张家山一期、靖边席麻湾、龙洲一期等2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投运。水电建设迎来我省历史上第二个建设高峰,汉江干流蜀河电站27.6万千瓦、喜河电站18万千瓦装机建成投产,小水电年装机规模以6%的速度递增。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初显成效,余热余压利用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26.5万千瓦。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形成风电整机5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3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建设规模突破380万千瓦,投产装机272万千瓦。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电网、交通、水源等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电网主网架由330千伏升级为750千伏,实现历史性跨越。新建、扩建三个电力外送电通道,新增电力外送能力735万千瓦。油气输送管网不断完善,延长集团油品干线管输率由60%提高到90%。陕北地区形成“一纵两横”铁路骨架和“一纵三横”高速公路格局,陕西境内煤炭、石油铁路发送量分别达到1.35亿吨、980万吨。陕北地区建成瑶镇、李家梁、采兔沟等水库,年可提供工业用水2亿多立方米,正在建设的王圪堵、南沟门水库等水源建成后年可提供工业用水3亿立方米以上。关中彬长和麟北矿区建成石头河等水库,年供水量2亿立方米。
规划和配套政策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先后编制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陕西部分)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出台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省属煤炭资源探矿权管理的若干意见》及全国第一部地方电力保护条例,煤炭资源管理和电能保护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采煤沉陷影响区居民搬迁有关工作的通知》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政策文件,为依法节能用能和治理环境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民生工程惠及三秦人民。积极实施能源民生工程,全省人民的用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关中、陕北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陕南长输管道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汉中、商洛两市先后实现通气点火,全省气化人口达到800万。城乡配网趋于完善,330千伏电网覆盖全省,110千伏电网延伸到重点镇,新一轮农网完善工程改造覆盖面达91%,解决了38.1万人口用电问题,基本消除了无电人口。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37个,配网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建成城镇住宅面积200万平方米,2.15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周至、彬县、定边三县荣获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能源化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3.61亿吨、石油产量3017.28万吨、天然气产量223.47亿立方米,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32.9%、69.7%和177.3%;发电量1101亿千瓦时、甲醇产量175万吨,分别较“十五”末增长118%和290%;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5164.48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1%,较“十五”末增长228%,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显。
专栏一:“十一五”能源发展成就 | ||||
指标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
“十一五”增长率(%) |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
亿吨标准煤 |
1.46 |
3.25 |
122.6% |
其中:煤炭 |
亿吨 |
1.55 |
3.61 |
132.9% |
石油 |
万吨 |
1778.16 |
3017.28 |
69.7% |
天然气 |
亿立方米 |
80.59 |
223.47 |
177.3% |
非化石能源 |
万吨标准煤 |
167.26 |
460.7 |
175.4% |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
亿吨标准煤 |
0.56 |
0.91 |
62.5% |
电力装机规模 |
万千瓦 |
1166 |
2542 |
118.0% |
其中:水电 |
万千瓦 |
157.8 |
255 |
61.6% |
火电 |
万千瓦 |
1008 |
2270 |
125.2% |
风电 |
万千瓦 |
|
15 |
|
(二)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国际国内能源发展趋势
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大量能源支撑,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能源科技创新成为能源发展的主要动力,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成为世界能源科技研发重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将成为信息时代后全球经济发展新的主要增长点;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环境与气候的双重压力。
我国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投资保持活跃,对能源需求强劲;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全面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中国特色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可能率先突破,实现跨越发展。
2、我省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陕西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加快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在西部地区有序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合理布局发展煤炭转化产业,将我省的陕北、黄陇、神东3个大型煤炭基地,陕北、彬长、安康3个煤电基地,陕北煤化工基地,长庆和延长油气基地列入国家能源重点建设工程,安排“十二五”煤炭新开工规模中我省和内蒙、山西等省区累计占到全国的80%以上,对陕西能源的需求刚性化,为我省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同时确定我省为低碳试点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新能源和能源装备产业面临加快发展的新机遇。
我省加快实现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目标,能源产业既要保障基本供给,更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推进能源强省建设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伴随着“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能源化工重点工业园区将逐步形成规模,一大批能源化工重大项目将陆续建成见效,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能源产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我省能源发展还面临支撑保障压力大、石油资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富集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大、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相对偏低、煤化工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优化延伸、能源综合运输体系不坚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压力等挑战。
二、能源需求预测
(一)省内消费预测
依据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能源平衡法、能源消费强度法三种测算方法预测,“十二五”末全省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1.5亿吨标煤,年均增长10%以上,万元GDP能耗为0.73吨标准煤,较2010年下降约16%。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1.18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7%左右;石油2020万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9%左右;天然气15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2%左右;非化石能源折标约1475万吨标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0%以上。
(二)能源外送预测
按照国家对我省能源外送的要求,考虑国家能源输送方式的调整变化,预计2015年我省可外送原煤4.82亿吨、原油2180万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能源外送总量3.97亿吨标煤,较2010年的2.34亿吨增长69%。
综合省内消费及外送总量,2015年我省能源总需求为5.43亿吨标煤左右,其中煤炭6.0亿吨,原油4200万吨,天然气450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1475万吨标煤。省内能源消费1.46亿吨标煤,能源外送约3.97亿吨标煤。
(三)能源供应
根据“十二五”能源需求预测,到2015年需要新增煤炭产量2.4亿吨、石油产量1183万吨、天然气产量225亿立方米、新能源折标1475万吨标煤。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到5.43亿吨标煤,年均增长10.8%。
三、指导思想
“十二五”陕西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绿色能源区为依托,稳步提高一次能源产品产能,重点发展煤电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能源装备一体化,着力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和载能工业特色化,同时有序发展以水电、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积极实施“气化陕西”等能源民生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综合能源效率,实现能源强省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省“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主题。全省能源产业在稳步扩大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能源结构,更加注重能源资源的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更加注重能源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能源产业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深度转化转变,由以传统化石能源开发为主向积极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转变,向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能源民生及社会和谐转变,最终实现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支撑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四、发展目标
依据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按照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水利、交通等约束条件,确定全省“十二五”能源发展目标是:
(一)能源生产。着眼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经济、清洁供应,支撑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适度超前部署生产能力建设原则,到2015年一次能源生产能力总体按5.43亿吨标煤安排,其中原煤6.0亿吨,原油4200万吨,天然气450亿立方米,新能源折标煤1475万吨。
(二)能源消费。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确定到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导向性目标为1.46亿吨标煤。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比重分别为57.6%、19.8%、12.5%和10.1%。
预测数据 |
发展规模 |
单位 |
最终 消费量 |
单位 |
消费量折标准煤 (万吨) |
占比 |
能源消费总量 |
|
|
|
|
14600 |
100% |
一、化石能源合计 |
|
|
|
|
13125 |
89.9% |
1、煤炭 |
60000 |
万吨 |
11785 |
万吨 |
8418 |
57.6% |
2、石油 |
4200 |
万吨 |
2020 |
万吨 |
2886 |
19.8% |
3、天然气 |
450 |
亿m3 |
150 |
亿m3 |
1821 |
12.5% |
二、非化石能源合计 |
|
|
|
|
1475 |
10.1% |
1、水电 |
350 |
万千瓦 |
123 |
亿千瓦时 |
417 |
2.85% |
2、非水可再生能源 |
|
|
|
|
1058 |
7.25% |
(1)发电 |
350 |
万千瓦 |
85 |
亿千瓦时 |
289 |
1.98% |
其中:风电 |
200 |
万千瓦 |
40 |
亿千瓦时 |
136 |
0.9% |
太阳能发电 |
100 |
万千瓦 |
15 |
亿千瓦时 |
51 |
0.3% |
生物质发电 |
50 |
万千瓦 |
30 |
亿千瓦时 |
102 |
0.7% |
(2)其他 |
|
|
|
|
769 |
5.3% |
备注:1、消费量不包含“西电东送”、焦化产品等二次能源外送部分。 2、能源消费总量指标以国家最终下达指标为准。 3、油气产量含长庆在省外区块原油产量700万吨,天然气产量230亿立方米。 |
(三)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50%,火电装机达到5300万千瓦(含“西电东送”2370万千瓦),烯烃、芳烃等化工产品产能900万吨以上,新型特色优势产品(兰炭、电石、铁合金等)产能4000万吨以上。
(四)城乡居民用能。全面完成“气化陕西”工程,天然气普及率显著提高,总气化人口1500万人,天然气消费量150亿立方米。主要城市实现热电冷联产,分布式能源积极推广,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100%,全省年人均生活用电量586千瓦时,户用沼气总量达到200万口以上。
(五)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单位GDP能耗较2010年下降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10年下降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六)能源产业发展。能源产业完成投资约1万亿元,实现产值约1万亿元,增加值约50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类别 |
指标 |
单位 |
2010年 |
2015年 |
年均增长 |
属性 |
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 |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
亿吨标准煤 |
0.91 |
1.46 |
10% |
预期性 |
煤炭消费量 |
亿吨 |
0.88 |
1.18 |
5.3% |
预期性 | |
煤炭消费占比 |
% |
69.2 |
57.6 |
[-11.6] |
预期性 | |
石油消费量 |
万吨 |
1094.4 |
2020 |
13.0% |
预期性 | |
石油消费占比 |
% |
17.3 |
19.8 |
[2.2] |
预期性 | |
天然气消费量 |
亿立方米 |
62.9 |
150 |
19.0% |
预期性 | |
天然气消费占比 |
% |
8.4 |
12.5 |
[4.1] |
预期性 | |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
万吨标准煤 |
460 |
1475 |
26.2% |
预期性 |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
% |
5.2 |
10.1 |
[4.9] |
预期性 | |
全社会用电量 |
亿千瓦时 |
859 |
1550 |
12.5% |
预期性 | |
成品油消费量 |
万吨 |
795 |
1280 |
10.0% |
预期性 | |
节能
环保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0.87 |
0.73 |
[-16%] |
约束性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
|
|
|
[17%] |
约束性 | |
火电供电标准煤耗 |
克/千瓦时 |
338 |
325 |
[-13] |
预期性 | |
电网综合线损率 |
% |
6.85 |
6.81 |
[-0.04] |
预期性 | |
民生
改善 |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 |
千瓦时 |
301 |
586 |
14.3% |
预期性 |
绿色能源示范县 |
个 |
3 |
5 |
10.8% |
预期性 | |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 |
备注: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含水电、风电及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第二章 优化能源发展布局
一、推进三大区域能源协调发展
综合考虑能源资源赋存、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能源发展现状等因素,按照“加快陕北、稳定关中、优化陕南”的原则,合理布局能源产业。形成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及能源装备制造、陕南绿色能源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继续坚持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入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在继续强化陕北和神东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靖边煤电和新能源基地建设。支持中石油和延长集团加大延安区块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延安炼厂扩能改造,积极推进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关中继续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水平和集约化程度,加快彬长、永陇矿区整体开发,增强能源接续能力,保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能源供应。积极推进热电冷联产和分布式能源建设,加快建设天然气和煤层气调峰项目,增强调峰能力。积极构建能源化工初级产品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能源装备产业,力争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陕南加快开发水电,适度发展火电,积极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汉江流域梯级开发,建设旬阳、白河、黄金峡等电站,积极推进嘉陵江、南江河、丹江、旬河流域开发,加快建设镇安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增强陕南水电产业规模和实力。推进安康火电基地建设,增强外送能力,结合负荷增长情况适时布局火电支撑电源。积极推进镇巴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加快建设“十大基地”
按照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陕北、黄陇、神东大型煤炭基地,陕北、彬长煤电基地,陕北煤化工基地和长庆、延长油气基地的国内综合能源基地开发总体布局,结合我省能源规划总体思路、现有规模及建设实力,积极构建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基地等“十大基地”。
专栏四:十大基地
1、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
以规模化开发和深度转化为重点,建设小纪汗等一批大型特别是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新增煤炭产量约1.8亿吨。实施一批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和煤电载能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新增电力装机约2000万千瓦,综合煤化工产品约3500万吨,特色优势工业产品4000万吨以上。
2、关中煤炭产能接续基地
以保障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能源供应,服务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圈建设为根本任务,加快彬长、永陇矿区整体开发,继续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稳步推进煤矿企业主体的兼并重组和煤炭资源整合,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水平和集约化程度,新增产量约6000万吨
3、五千万吨油气当量产能基地
按照“陕北稳油增气、关中陕南加快开发”的思路,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抓好老油田扩边勘探,加强现有油井的技术改造,重点实施陕北子洲、米脂以及杏子川流域气田开发、关中旬邑-宜君区块和陕南镇巴、宁强等地油气勘探。实现原油产量3500万吨,天然气产量220亿立方米。
4、大型“西电东送”煤电基地
以陕北、彬长等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模式建设陕北神府、靖边、彬长、安康四大“西电东送”煤电基地,陕北~长沙、靖边~连云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彬长~山东临沂特高压直流和安康~重庆外送输电通道。形成七大通道、点对网、网对网相结合的外送电网络,外送电能力突破两千万千瓦。
5、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基地
按照“国际化、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的原则,建设十大煤化工工业园区。形成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醋酸、煤洁净综合利用四大产业链,并向相关深加工产业领域延伸,实现产业发展上下游一体化,建成国家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
6、千万吨级油炼化基地
按照“一体化、规模化、大型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实施榆林、延安、关中炼油厂扩能改造,形成三个千万吨级油炼化一体化生产以及下游基本化工原料加工基地。
7、水电开发基地
按照大中小并举的开发原则,坚持工程建设、移民安置和环境保护工作并重的方针,加快建设汉江旬阳、白河和黄金峡水电站,积极推进小水电群开发。大力推动黄河北干流甘泽坡、古贤、碛口水电站建设。启动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解决关中负荷中心电网调峰问题。
8、陕北新能源基地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集中布局、园区推进”的原则,建设定边张家山、繁食沟,靖边龙洲及延安、安塞等大型风电工程,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加快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建成装机80万千瓦,形成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
9、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以输(配)变电、油气钻采输送、煤炭开采洗选、节能、核电、大型化工、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为重点,构建技术领先、体系完备的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能源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级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0、神府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置、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要求,做大做强铝镁合金、多晶硅等特色产业,加快实施兰炭、电石、铁合金产业升级改造。在神木、府谷等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实现产能4000万吨以上。
三、建成“十大园区”
根据“十一五”已有产业基础和全省“十二五”能源发展总体思路及目标,大力实施能源资源深度转化,重点建设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园区、吴堡煤焦化工业区、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区、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园区、黄陵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宝鸡长青工业园区、彬长煤化工园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十大园区”,实现能源结构由一次能源开发为主向一二次能源开发并举转变。
四、实施“十大工程”
按照全省“十二五”能源发展总体思路和产业发展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完成投资900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十大工程”。
采用世界先进工艺技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一期投资1052亿元,引进环氧丙烷(HPP0)、乙醇胺/乙撑胺、聚醚多元醇、混合二醇醚等4套规模化装置,布局建设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