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阳:蒿坪镇坚持党建引领 力克深度贫困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2-04 09:56
“脱贫攻坚是一项必须限期打赢的硬仗。如何取胜?关键是要有一批狮子型的好干部。好干部哪里来?办法就是抓党建!”陕西省紫阳县蒿坪镇党委书记秦宗道说。近年来,该镇坚持党建引领,锻造了一支优秀的扶贫队伍,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效。
陕西省紫阳县是限制开发的国家主体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是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最前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蒿坪镇,就是紫阳县坚持党建引领、攻克深度贫困的一个缩影。
筑牢战斗堡垒 锻造攻坚拔寨“先锋队”
蒿坪镇有在册贫困户2931户9690人,占紫阳县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该镇始终坚持以党建贯穿脱贫攻坚始终,以着力打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干部”为目标,在全县率先全面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该镇各级党组织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工作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委成员每人包联一至两个贫困村,书记、镇长分别包抓当年出列村。两年间相继撤换7名工作不力的村党支部书记,选派9名优秀后备干部进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工作队长。充分整合四支力量,村村成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折不扣地宣传贯彻脱贫攻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脱贫攻坚的决定和工作部署,定期研究并抓好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工作。
在扶贫一线培养了干部、锻造了队伍,蒿坪镇森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邱红荣获“市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家河村第一书记陈荣贵荣获全省“百名优秀第一书记”殊荣,蒿坪镇党委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该镇综合目标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县优秀等次。
创新社会治理激发扶贫扶志“内动力”
在2017年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蒿坪镇位居全县第一。经过多年持续努力,该镇成功实现了从“上访大镇”到“首善之镇”的转变。也是在这一年,蒿坪镇成功摘掉了“全市社会治安重点管理镇”的帽子。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蒿坪镇还创造性地成立了能人报告团讲述创业故事、文艺演出团提振精气神、乡贤评议团鞭挞假丑恶。村村设立民风办,支部书记担主责。大张旗鼓的开展新民风建设运动,狠刹了人情风、赌博风、懒惰风、扯皮风等陋习、顽疾,社会风气为之大变,迎得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为顺利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积极有利条件。在2017年的脱贫攻坚数据清洗中,蒿坪镇共剔出贫困户290多户,却无一人上访。两年来,相继有13户贫困户主动申请不当贫困户,要求自主创业发家致富。
聚力产业发展趟出试点示范“新路子”
蒿坪镇是安康市确定的脱贫攻坚创新示范镇。以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推进脱贫攻坚,是该镇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特色。两年来,该镇已累计完成投资3800多万元,启动建设美丽乡村3个,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2016年,该镇森林村按照“党支部+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将村上800亩集体土地和700亩农户承包地整体转让给神农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兴办园区,使103户贫困户端上了“租金+薪金”的金饭碗,实现了稳定脱贫。像这样的园区,森林村目前已发展到了3个,相继解决了400多人的脱贫难。森林村的成功实践,迅速在全镇各村推广。黄金村建起了2000亩樱桃园,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扶贫村;王家河村充分发挥“硒源地”优势,在做大做强“真硒水”产业的同时,发展了1000余亩菊花,办起了菊花产业园区。据统计,蒿坪镇在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7个,近900人依靠园区发展实现了脱贫。
该镇“党支部+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功破解了三大难题:一是破解了后移民时代,大片农村土地由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二是破解了后务工时代,广大农民如何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增收的难题;三是破解了后脱贫时代,城乡怎样融合发展乡村如何持续振兴的难题。
建设特色小镇打造城乡互动“双引擎”
2017年2月17日,蒿坪镇3000户大型脱贫移民安置社区作为市级重点项目开工投建。到明年底,将有来自全县各镇的10000多名贫困人口陆续入住这个新区。届时,蒿坪镇的集镇人口将增长到近30000人,相当于一个县城的规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蒿坪镇的压力非常大。
2017年12月28日,安康市首家毛绒玩具工厂———安康爱多宝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蒿坪镇正式挂牌投产。从招商洽谈到厂房装修,仅用了15天,创造了惊人的“蒿坪速度”。两年来,该镇相继投入4亿多元推进县城副中心镇建设,受到安康市政府嘉奖。按照规划,启动建设了10个现代农业园区和1个生态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10+1”的城乡产业发展体系。
为加强党的领导,该镇始终坚持围绕产业发展设置党组织,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切实在营商环境、产业规划、政策集约、土地集约、培训集约等方面发挥作用。集镇下足“销”字功夫,农村做大“产”字文章,园镇一体,城乡互动,党建护航,让一切有利因素充分涌流,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双引擎”。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