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他山之石

四川平昌:“四坚持”破解“空壳村薄弱村”难题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3-11 10:29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对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较多,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着力“四个坚持”,使出真功硬招,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打响村集体经济“破零消薄”攻坚战。一是筑牢战斗堡垒激活发展动力。扎实开展 “三分类三升级”活动,促进54个软弱涣散村补齐党建工作短板。立足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县培育专业大户2543户、家庭农场285个、专业合作社1638个。二是发挥模范作用提升发展能力。依托县委党校、农民夜校、村政学院,对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8700余人次。扎实开展农村党员积分暨先锋指数管理试点工作,大力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三是落实主体责任集聚发展内力。建立“县级统揽、乡镇统筹、支部统抓”机制,分层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建成1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10个,3万元以上示范村119个,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二、坚持力量整合、多方推进,汇聚村集体经济发展合力。统筹整合资源,推动部门支持,强化县域协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参与。一是着眼人才支撑推动部门帮扶。选派县乡村干部职工3890人,组建由县级部门实职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第一队长的驻村工作队516个,明确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帮扶工作主要内容。广泛开展“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行动,56家优质企业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84个,构建起“1+X结对帮扶”模式。二是着眼要素支持回引乡贤助力。发挥在外成功人士、务工人员的信息、技术、资金优势,通过优选项目回引、政策扶持回引、畅叙乡情回引等办法,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成功回引返乡创业人员2522名,带动73个村集体经济“破零消薄”。三是着眼产业支点强化地域协作。把握青田—平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寻求两地“生态立县”契合点,大力发展“3+1”农业农村主导产业,推动平昌青花椒、生态富硒茶、镇龙瓦灰鸡等20余个特色优势品牌走进青田—平昌扶贫双创园区,借力侨乡优势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

三、坚持因地制宜、创新突破,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立足各地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各具特色。一是依托资产资源撬动发展。整合山林、塘库、老校舍等集体资产,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盘活268个村“沉睡”资产,成功“破零”攻坚。挖掘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游、农家乐等项目,发展田园经济、观光经济。西兴镇皇山村发挥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优势,利用集体35亩闲置土地入股康养乐园,集体经济年收入增收超过6万元。二是注重综合服务拉动发展。村集体组建中介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综合性管理服务,推动集体经济增收。青凤镇龙井村挖掘花海项目,采取“党支部+公司+群众”方式,为旅投公司承办芍药花节,按利润额的10%收取服务费,每年可实现10万元以上收入。三是紧扣连片联动抱团发展。采取“强村+弱村、富村+穷村”等方式,引导条件成熟的乡镇跨村联建党委(总支)6个,破解部分村经济实力薄弱、资源禀赋差、项目开发难等问题。云台镇龙尾村联合周边3个村成立三十二梁党总支,连片种植茶叶、花椒等特色产业2.7万余亩,集体经济积累达56.8万元。四是突出实体实业驱动发展。采取 “5+1”模式在146个建卡贫困村优选实施160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86个项目已形成规模效益,集体经济村平增收近万元。聚焦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及森林康养业,积极捆绑企业和农户,实现“投桃报李”互利多赢。白衣镇黄鹤村利用产业扶持基金整合撬动各类资金70余万元,创办秸秆炭化厂,2018年预计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3.5万元。

四、坚持靶向施策、统筹跟进,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聚焦突出问题,瞄准靶心,通过输血和造血并举,管理和发展并重,上下联动内外发力,确保全县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一是持续化推动保“输血”。印发《基层党建提升年“集体经济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就项目扶持、评估、奖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办法举措。建立“破零消薄”机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600万余元,重点打造集体经济示范项目,着力消除“空壳”现象。二是均衡化发展强“造血”。引导扶贫、产业等各类项目与村级集体经济挂钩,凡到村发展产业的业主、公司、合作社等,村集体通过入股分红、参与管理等方式,拓宽发展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达1350万余元。建立“党支部+”机制,采取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群众参与等办法,强化多方联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制度化监管防“失血”。全面推行村级事务“阳光管理”,探索“122”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对资金支出、资产资源处置全程监督,保证集体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一村一案”制度,实行集体经济项目库管理和县乡联审,着力解决造血项目可行性不强、收益不稳定等弊端,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