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聚焦”,确保对象“找得准”。聚焦6类重点人群,建立镇村属地预警、部门行业预警和平台数据预警三大机制。一是聚焦“六有六无”重点群体。将脱贫户和一般户精准划分为“有病有残、有老有少、有灾有难、无依无靠、无技无业、无志无智”6种类型,予以重点关注,提升入户频次,加强日常监测。二是聚焦“纵横织网”监测体系。一方面,夯实横向监测责任,利用镇村书记遍访、“四支队伍”季度走访、帮扶责任人每月入户,做到日常监测、覆盖摸底。另一方面,发挥纵向预警作用,由民政、教育、医保、卫健、残联等部门组织医保职工、家庭医生、乡村教师、养老院及幸福院职工等,对“老幼病残”等特殊弱势群体遇困情况,做好及时发现、重点监测。三是聚焦“1+N网”数据平台。坚持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为基础,通过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与户籍管理、合疗报销、教育资助、民政救助、住房安全、人社就业等行业系统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及时研判发现线索。
做实“三结合”,确保认定“纳得全”。健全完善“农户申请→村级提名→镇级核实→部门走访→联动验收”的认定程序,扎实做好监测对象确定、分层监测、分类管理。一是全面普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组织集中入户,由各行政村对所有脱贫户、以及各方面代表提名的低收入一般户入户算账,做好初步研判,随后由镇办(社区)利用交叉检查,对疑似监测户覆盖核查,同时,随机在村小组对一般户进行抽样核查,确保无遗漏。二是入户走访和电话抽样相结合。结对帮扶人坚持每月2次入户,“四支队伍”每季度走访一遍,精准掌握群众家庭情况,及时受理群众帮扶申请;“十个一批”行业按照分配名额,组织人员分镇办(社区)、分村组,采取电话访谈的方式,随机抽查脱贫户和部分一般户,不断拓展发现渠道。三是会议研判和数据比对相结合。坚持“月研判,季评议”,对群众自愿申请的、结对帮扶人申报的、“四支队伍”发现的,以及扶贫、民政等部门数据比对反馈的疑似户,开展村级研判申报和县镇评议核查,适时录入防返贫致贫系统进行“红橙黄”管理。
强化“三衔接”,确保帮扶“干得好”。一是强化机制政策衔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了防返贫工作方案,人社、农业等9个行业部门跟进建立17项监测预警和跟进帮扶机制,县脱贫办对各项机制进行全面审核,保证防返贫致贫举措“一盘棋”落地、政策“一杆子”到底。二是强化帮扶进展衔接。各镇办(社区)和县级“十个一批”行业部门严格落实对致贫、返贫风险户的逐级监测、分类帮扶,按月建立监测预警和跟进帮扶台账。扶贫部门通过汇各级各部门上报台账,梳理分析监测漏项、帮扶短板,及时下发交办单、督办单,协调各方补全漏点、再添措施。三是强化措施落实衔接。县脱贫办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防返贫工作联席会议,通报落实进度,对帮扶成效仍不明显、风险化解有困难的,进一步研判分析、梳理问题,督促行业部门统筹帮扶资源,指导镇办(社区)细化措施落实,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围绕“三重点”,确保成效“查得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就医上学“双支”花费、就业产业“双业”收入等三大重点,跟踪监测帮扶成效,及时纠偏补正。一是全面夯实“一责任”。实行镇办(社区)科级干部对防返贫致贫监测对象落实“一对一”“人盯人”帮扶责任制,从“降支提收”入手,量身定制产业、就业、兜底、扶志等举措,做好增收性、保障性、发展性帮扶。二是实地开展“两细查”。针对经营性和工资性两大主要收入,通过在贫困户生产经营现场查看核准经营性收入,采取电话询问、笔录访谈等方式算清工资性收入,全面监测收入变化,及时做好跟进帮扶。同时每月通过“掌上扶贫”微信小程序采集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户月收入和务工情况,精准分析、跟踪服务,实现对防返贫致贫对象“扶上马、再送一程”。三是按月进行“五比对”。每月由村“四支队伍”和县级有关部门直接联动,采取“系统比对、资料分析”等内外业结合的方式,查住房看安全与住建比对、查保险看报销与医保比对、查学生看上学与教育比对、查饮水看达标与水利比对、查兜底看落实与民政比对,扎紧织牢帮扶成效滚动监测网,全面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成果。
严把“三关卡”,确保风险“解得真”。一是严把“认识关”。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工作要求,对防返贫致贫工作做到重要会议必讲、工作汇报必问、下乡调研必看,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日常工作调度督导,保证县镇村三级在“巩固成果、接续奋斗”上步调一致。二是严把“销号关”。严格预警解除标准和销号机制,坚持对每户拟销号对象,在村级“四支队伍”评议、镇办(社区)党委班子研判后,由扶贫部门逐户核验,把“风险消除镇村说了算”向“县级严核”转变,对不符合消除条件的坚决予以驳回,确保监测对象动态清零。三是严把“督导关”。坚决把防返贫致贫工作纳入日常督查及县委巡查督导工作中,发挥10个督导组、2个督查巡查组、县委巡察办等部门作用,加强防返贫致贫工作任务的督办落实,坚决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