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洋县:四轮驱动解难题 消费扶贫添动力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5-13 15:00

汉中市洋县地处秦岭南麓,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5年初,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326户86038人,贫困发生率为23.2%。保护朱�q30余年,使洋县涵养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自然回馈的农副产品纯天然、无公害,但山大沟深的区位劣势把良好的生态产品挡在了市场门外,山区农产品销售困难成了脱贫路上的“拦路虎”。脱贫攻坚以来,洋县把“放大生态产品优势,弥补偏远区位劣势”作为消费扶贫促脱贫的关键抓手,着力在搭建平台、擦亮品牌、拉动内需、外拓市场上驱动攻关、破解难题,助推消费扶贫提质量、增总量。2019年累计销售贫困群众农副产品达7120余万元,有效发挥了消费扶贫助力群众增收的作用。

一、擦亮品牌,解决客户认可不够的问题

客商的认知和市场的认可是销售的关键所在,洋县为此做了不懈努力。一是借力媒体,扩大推介度。对2000余名回乡创业、电商销售和产业带头人,邀请字节跳动公司来洋县进行新媒体运用培训。借助公司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让外界迅速领略洋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之美,“食补国宝・洋县黑米”等系列有机产品也借网红之力迅速蹿红网络;县委书记胡瑞安多次在双十一为洋县有机产业代言,去年双十一,他走进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办的“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电商扶贫行动”栏目,推介洋县黑米。县长杜家才也多次走进《中国推介》、走进杨凌农高会推介朱�q牌有机黑米,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广开了销路。二是地域认证,提高美誉度。洋县依托朱�q栖息地的外界影响,高频次、多角度在中省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洋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积极申报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朱�q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认证,使全县14大类、76种产品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或国家有机认证。三是品牌打造,增加知名度。可靠的质量是消费扶贫生命线。在对接市场上,县上围绕“朱�q”和“有机”坚定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持续做强“食补国宝�q洋县黑米”区域品牌和“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槐树关红薯”地标产品,进一步提升洋县有机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规范竞争,提升诚信度。洋县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农产品质量价格产销对接双向竞争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和价格督查,以质量求生存,选育出“好评商家”536户,取缔“差评商家”669户,去伪存真,保障了所销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和售后好评。

二、搭建平台,解决销售对接不准的问题

单打独斗的小农模式很难对接市场的供需,也很难解决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为推进消费扶贫增速提质,县上搭建协会平台,解决了销售信息对接难题。一是协会统揽,厘清职和责。县上成立了消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挂帅负责消费扶贫工作的整体策划和指挥。在县经贸局设立消费扶贫协会总会,各镇(办)成立消费扶贫协会分会,电商办、供销社及各带贫企业负责人、各物流公司负责人,农副产品经销商、各镇(办)辖区内的合作社负责人,物流站点负责人及有产业的贫困户为会员。县消费扶贫协会总会重点负责贫困群众农副产品区域品牌打造、购销信息共享、联系签订农副产品种养订单和组织农副产品货源;镇(办)消费扶贫协会分会重点负责收集村组贫困群众农副产品待销信息,组织贫困群众农副产品的种养生产及加工包装技术服务等。组建起的消费扶贫销售架构为消费扶贫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共享信息,优化配送。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县镇两级消费扶贫协会组织、统筹、协调的作用,构建企业合作交流、资源互补、购销信息及区域品牌共享的平台,发挥物流网点的收揽作用。由镇(办)消费扶贫协会每周以村为单位收集汇总贫困群众待销农产品信息后报县消费扶贫协会,县消费扶贫协会及时将信息共享给各会员企业、电商办、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融媒体中心及电商办利用各自信息平台对外公开发布待销农产品信息,县消费扶贫协会积极组织承接市场销售订单,各镇村物流网点实行农副产品优先揽件,精准实现了产销无缝对接。

三、拉动内需,解决县域流通不活的问题

为拉动内需解决农产品销售,洋县积极动员,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政府组织对接承销。搭建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与贫困村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引导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优先采购带贫企业或贫困村的农产品,签订定向采购合同,累计从陈坪、苏王、麻底等100多个贫困村采购大米、冬瓜、莲藕、土鸡、粉条等农产品400多万元。二是帮扶干部爱心选购。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全国扶贫日等时间节点,在县印象洋州广场和贫困村人口集中地带开展“山货进城”“乡村集市”“爱心年货”等大中型消费扶贫活动341余场次,组织机关干部及社会爱心人士现场选购贫困户农副产品累计达561.4万元,显著增强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信心。三是商场超市专柜直销。由县消费扶贫协会组织在全县5家超市的醒目位置,开设贫困村农产品销售公益专区、专柜,开展“买产品、献爱心、促脱贫”消费扶贫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销等问题,年销售额达170余万元。特别是抗疫情期间,既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销等问题,也保障了抗击疫情期间的生活供给。四是农企对接订单销售。发挥双亚粮油、康源农业和朱�q湖、厂胜蜂业的龙头作用,对贫困家庭的农产品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品牌设计、商标注册,通过企业自身营销渠道实现农产品、畜产品与市场需求方的精准对接,明确销售利润分成比例,维护双方权益,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带贫企业累计订单销售贫困群众农产品达730余万元,实现农企双方互利共赢。

四、外拓市场,解决营销渠道不宽的问题

内销毕竟市场有限,因此洋县坚持对接中省及帮扶单位,把拓宽市场才作为提高品农产品销售的主战场。一是帮扶单位以购代捐。借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及省市帮扶单位门路宽、渠道广的优势,通过赴中省帮扶单位举办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动员企业内部经营单位定向购销洋县有机农产品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帮扶单位内部累计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达922万元,惠及贫困户4200余户,户均增收2100余元。帮扶文同村的省外事办引进陕西石羊集团长安花粮油与文同村所在的纸坊街道办签订了5000亩油菜种植基地建设协议,每年订单收购油菜籽750吨,惠及17个村318户贫困户。二是苏陕协作购扶并行。借助苏陕扶贫协作有力契机,充分利用洋县与江苏省如皋市建立的招商信息对口协作共享机制,两地累计共享土蜂蜜、有机黑米、红薯粉条、山核桃等农产品销售信息42条,洋县先后接待如皋市客商10余批次,在产业链延长、经营理念更新、营销模式优化上给洋县传经送宝,并签订黑谷深加工合作协议6份,签订购销订单采购我县特色农产品321.30万元,在如皋市举办洋县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4期,在如皋市中心商圈建立洋县有机农产品直销店销售贫困群众农产品540余万元。三是电商发力线上销售。着力拓宽“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直采直销模式,先后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点18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00个,帮助贫困村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商标注册、优选产品,并在包装设计和网络营销等方面提供指导,同时,搭载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社会扶贫网等电商平台,大力推销贫困村特色农副产品。物流公司向省内外累计发货213480单,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金额达3800余万元, 探索出消费扶贫新路子,为贫困户精准“造血”,汇聚起决战脱贫的磅礴合力。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