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三排查三清零”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4-21 08:00
汉中把补齐产业扶贫的漏点短板作为全市“三排查三清零”的重点,及时召开县区委书记专题会、县区长视频推进会,研究部署产业扶贫“三排查三清零”工作,成立以各县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和市脱贫办牵头的督导组,按照“强基础、破难点、建机制、防风险”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以“排查目标任务落实情况、促产业发展问题清零,排查长效机制建立情况、促带贫益贫问题清零,排查主体带贫情况、促履约履责问题清零”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扶贫“三排查三清零”行动,切实找漏洞、补短板,充分发挥产业的基础作用、主体的引领作用、政府的监督作用,“三管齐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提档升级。
一、选好项目,用好资金,壮大脱贫攻坚产业基础。针对排查中发现的产业布局不科学、经营主体履约履责不到位等问题,抢抓春耕有力时机,迅速开展整改。在产业布局上,按照“因地制宜、技术成熟、市场需要、表现稳定、群众接受、效益明显”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科学慎重决策产业发展项目,持续培育打造“汉中仙毫”“洋县有机米”“略阳乌鸡”等优质农产品品牌,逐步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减少扶贫产业发展风险。截至目前,食用菌已完成制袋1.5亿袋,新建和低改茶园1.9万亩,新建果园2.5万亩,生猪饲养量149万头,家禽饲养量790万只。在主体培育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利益联结”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组织方式,落实订单、入股、合作、务工等叠加措施,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稳定的利益关系。全市2618个经营主体带动8.6万户贫困户在产业链上收益。在履约履责上,要求各项目主管部门支持遵纪守法、生产经营规范、社会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发展潜力较好、无不良信用记录和带贫违约行为的经营主体实施产业带贫项目,进一步规范管理产业项目,明确带贫标准,强化跟踪管理,强化履约履责监督。全市新审核入库产业扶贫项目912个,审核带贫农业企业352个、带贫合作社1600余个,开工项目2264个。在发展方式上,结合各地资源条件、发展潜力等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鼓励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对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通过股份合作、产业托管等方式强化带动,防止简单的“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目前,全市脱贫产业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户均产业门类2―3个,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户均收入达3600元。
二、推广模式,示范引领,不断提升脱贫产业发展质量。在全市范围重点推广四种带贫模式,切实发挥模式范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积极性,全面提升产业扶贫工作水平。一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就业带动机制”,把贫困户吸纳到产业基地或农产品加工车间、销售网点、休闲农业示范点等就业务工,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由经营主体拿出一定数量的用工指标优先安排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就业,村两委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务工和生产经营活动。二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带动机制”,建立原料基地,按协议保底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群众经营性收入。由镇村负责组织群众按约定生产,监督经营主体切实履行合同约定。三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贫困户带动机制”,以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小额贷款购买种苗、菌袋等生产资料,交由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托管协议,明确本金权属和分成比例,经营主体按约定向贫困户返还本金和利润,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四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入股分红带动机制”,强化村企联动,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市共有52万亩果园按照“三带一促”果业扶贫模式运营,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入股分红能带动当地贫困户增产增收,1.5万户贫困户从中获益;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组织436个,带动3万多贫困户发展牛、羊、禽、兔、蜂等短平快特色产业;全市270多家茶业主体按照“统建共享”的茶产业扶贫模式,统建茶园近20万亩,带动6000余贫困户增收。
三、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带贫能力。一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从组织机构、议事决策、履职管理、资产管护、收益分配等方面规范管理,建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保障村集体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调动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佛坪县制定印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运行实施方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支核算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资金管理规范有效。二是切实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的作用,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方式,村企联手,村社共建,合资合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富民产业项目。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发展平台,牵头组织土地流转,通过对外招商、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村域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全市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0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9个,吸纳1.4万户贫困群众在旅游服务上实现创收。宁强县组建羌绣传习基地10个,开办社区工厂2个,研发羌绣产品300余种,培训绣娘5000余人次,带动300余贫困户成功脱贫摘帽。三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项目实行审查备案制度,进行表决公示,全面实行项目公开和财务公开。按照“谁用资金、谁管项目、谁负主责”的原则,对财政项目形成的资产明确集体权属,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立资产管护长效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其中,佛坪县发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登记证书,依法确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法人地位,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纳入各镇办、村级重点考核内容,夯实镇村两级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主体责任,有力地推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该县44个村中,预计收益超3万元的村将达到37个。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