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绵沟壑的黄土地,川流不息的黄河水,百里黄河岸,万亩枣成林。延川红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紫红透亮、甘甜适口……”今年11月份,随着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延川红枣”在央视各大频道播出,延川红枣红遍大江南北。
延川县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清道光年间,延川县志就有:“沿黄一带、百里成林、成装贩运、资以为食”的记载,可见红枣当时发展的盛景。现如今,延川红枣产业链发展更加完善。近年来,通过搭建防雨棚、防雨伞、施有机肥等措施,红枣面积稳定在20万亩,产量稳定在7万吨左右,产值约3亿元左右,成为延川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今年48岁的冯海军住在延水关镇庄头村,过去由于自身没有专业技术,生活一直比较贫困,虽然家里有15亩狗头枣,但由于劳力有限,加之管理不善,效益并不好。“以前每到开学就发愁,怕娃娃上学没有钱,得四处去借。”冯海军无奈地说道。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延川县针对枣农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销路的现状,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县红枣办摸底子、结对子的方式,合理规划红枣产业发展,让枣农走上了脱贫之路。扶贫团队帮助枣农购买旋耕机、提供有机复合肥、无偿提供防雨伞等物资,减轻了枣农的投资负担,同时向枣农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从翻地施肥、刮皮涂白、防虫除草、保花保果、防雨防裂等一系列的培训,实现了精细化种植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今年普通鲜枣达2000斤,市场价每斤10元,收入2万元;一级优质狗头枣380斤,市场价每斤25元左右,差不多收入1万元;卖残次枣收入1000多元,红枣总收入3万多呢!”冯海军乐呵呵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
像冯海军这样依靠红枣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在延川还有许多。“全县共有枣农8523户28574人。其中红枣产业贫困户1471户3693人。2015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红枣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建设设施大棚、发放防雨伞棚等措施,对全县红枣实现扶持全覆盖。”该县红枣办主任高永强介绍说。
走进刘泉河村,昔日破败的泥墙已被砖瓦墙所替换,窗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2003年,在村支书刘军禄的带动下,刘泉河村确定了发展红枣产业的路子。村民引进大木枣、骏枣、梨枣等10多个新品种,共栽植3000余亩,如今枣树都已经进入盛产期,村民依靠红枣收入脱了贫致了富,刘泉村也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近年来,陕北秋季雨水增多,秋淋造成红枣裂果、霉变,挫伤了部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刘军禄和县供销社红枣专业合作社合作,挖掘延川传统红枣酿醋工艺,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成功酿造出了红枣食用醋。刘军禄还注册了“九月枣儿红”商标,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用醋酿造专业教授指导红枣醋酿造工艺,力争酿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红枣食用醋。
截至目前,延川县有加工枣汁、枣脯、枣酱、枣粉等红枣深加工企业5个,初加工企业25个,季节性加工点11个。鲜枣贮藏能力2000吨,销售网点100多个,年销售红枣达3万吨左右;现有红枣普通烤房3214座、两炉两窗回火式标准烤房305座、晾枣房1322座,年烘烤、晾晒能力达2万余吨。
“结合脱贫攻坚计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后我们以‘基地建设园区化、生产经营企业化、产品销售品牌化、技术培育职业化’的发展思路为主,以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红枣为目标,按照‘拉下来、盖上去、降高度、减密度’的技术要求,做大做强做优红枣产业,让红枣成为延川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高永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