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聚力脱贫攻坚确保高质量脱贫 多措并举拔穷根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1-23 09:31
“今年实现高质量脱贫,是我们向党中央、省委、延安市委和全县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坚决实现!”今年年初,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向全县干部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要坚持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所有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所有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高质量脱贫摘帽。”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延川县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突出重点补短板,凝心聚力抓落实,脱贫攻坚蹄疾步稳。目前,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各项指标达标,今年贫困发生率预计将从2014年年底的19.7%降至1.07%,全县有望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目标。
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
延川是革命老区县、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人口19.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63个,贫困人口7219户22141人。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
今年以来,延川县把选派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确保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精准、帮扶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今年29岁的冯虎虎是子长县安定镇人,2014年到延川县杨家圪坮镇政府工作,2016年9月,他开始担任杨家圪坮镇稍道河村第一书记。对于冯虎虎来说,刚到村里工作时算半个“外乡人”,多少会有些不安与拘束。两年后,冯虎虎早已融入村集体这个大家庭。
“能不能脱贫,主要看产业选得好不好。没有好的产业,村民赚不了钱。”为了给稍道河村找到合适的致富产业,冯虎虎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现在,村里的道路修整了,路灯亮了,葡萄销售点建起来了。2017年,稍道河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5479元,8户25人达到脱贫退出条件。两年多来,全村已有34户109人实现脱贫。这个曾经没有主导产业,传统农业被称为无规模、无特色、无前景的“三无村庄”,如今正在实现产业由无到有、由散到精的转变,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攻坚以来,延川县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狠抓干部作风,真抓扶贫实效,实行常委包镇、部门包村、“54321”干部包户机制。全县262个单位包村包户,163名党员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2861名干部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进村开展帮扶工作。
“脱贫攻坚,不仅要坚持思想不松、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还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延川县扶贫局局长高焕武说,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延川县实行了脱贫攻坚绩效管理和第一书记、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八办三组”相关单位、各镇(街道)等37个单位签订了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确保脱贫攻坚焦点不散、靶心不变。
让产业落地扎根
延川县永坪镇黄家圪塔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产业滞后,村民们多数靠外出打工养家,仅有的几座大棚也经常遭受雨雪灾害,村民生活很艰辛。这是两年前黄家圪塔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永延线从黄家圪塔村横穿而过,让该村地理位置凸显优越。村里建起标准化大棚239座,大棚产业收入占到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
“一座大棚纯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村上几乎家家有大棚。2017年,全村大棚收入近400万元,果蔬大棚已经是我们村名副其实的顶梁柱产业。”黄家圪塔村党支部书记张开祥说,这几年,黄家圪塔村大力发展果蔬大棚产业,实施规模化种植、集体化经营,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张开祥介绍,仅2016年至2017年,当地政府与包村单位就累计投入884万元,新建大棚231座,让黄家圪塔村从没有任何规模性产业的小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设施蔬菜专业村。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如何啃下产业发展难这个“硬骨头”?延川县边探索边总结,立足资源优势和县情实际,制定出“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发展规划图,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持续增收,真正让群众实现“有产业、能就业、可分红、有保障”。
据了解,延川县坚持长短结合抓产业,实施“22111”农业产业发展战略(20万亩红枣、20万亩苹果、1万亩设施蔬菜、10万头大家畜、10万亩中药材)。县上积极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建立户均一座棚,人均一亩园、一头大家畜、一亩中药材的“四个一”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苹果20万亩,设施防雨红枣3300亩、红枣20万亩,日光温室大棚7664座、拱棚4776座,存栏猪牛羊10万头(只)、家禽29万只。全县6349户2031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全部有了稳定的脱贫产业。
如何进一步提高脱贫退出质量?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延川县一直坚持并取得实效的关键做法。高焕武介绍说,围绕“三变”改革,延川探索出了“六式”多元增收模式,即光伏带动覆盖式、旅游带动股份式、土地流转托管式、闲置资源开发式、盘活资产发展式、优势资源经营式。通过“六式”多元增收模式,延川县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1座、村级光伏电站34座,光伏产业带动127个村脱贫;乾坤湾镇、文安驿镇各村入股旅游项目,旅游产业带动39个村脱贫;村集体统一托管、流转撂荒土地,土地流转托管带动35个村脱贫。
截至目前,延川县163个行政村全部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县农村集体资产积累达3.1亿元,资源性资产59.14万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村集体经济逐渐成为延川县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强有力保障。
织密社会保障网
延川县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要务,推动保障性政策扶贫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转变,织密社会保障网。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救了我的命,让我撑过去,再不用受那份苦,也有信心继续工作了。”今年36岁的白二小是延川县贾家坪镇双庙村村民,2015年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突如其来的病魔将原本幸福的家庭拖入了谷底。白二小经过多次去北京住院治疗,家中多年积蓄花费殆尽,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6年,仅去北京人民医院住院进行化疗和骨髓移植就花了近52万元,多亏了政府救助,我个人只出了7万多元。”11月19日,说起与病魔抗争的那段日子,白二小满怀感激之情。
2016年,白二小在北京人民医院住院14次,共花费医疗费近52万元,基本医保报销19万多元,大病保险报销15万元,民政救助3万元,民政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5万元,民政临时救助2万元,白二小个人实际负担了7.4万元,救助比例达到医疗总费用的86%。
2017年病情好转后,白二小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3次,共花费医疗费4.8万多元。经过救助后,个人实际仅负担4452元。同时,延川县有关部门为白二小办理了县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卡,并通过民政各项救助政策的叠加救助,最大程度缓解了白二小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在延川县,像白二小一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并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延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有3692户914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1%,慢性病患者占比高达69.2%。针对这一难题,延川县按照“控增量、降存量”的要求,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民政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五重保障”和“四免一提一降一站式结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保,救助比例达到患者医疗总费用的80%以上。同时,开展慢性病签约服务、大病集中救治、重特大病第三次医疗救助“三个一批”工作,一次性投资460万元,为全县13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16辆救护车和远程医疗设备。县上常态化开展“救护车辆+医疗设备+全科医师团队+远程医疗”流动医院创新服务模式;以村卫生室为治疗点,定时定点按需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服务,让群众在村卫生室治疗享受乡镇卫生院医保政策,实现了镇村医疗一体化服务。
“延川县通过‘创新医疗救助’对重特大病家庭进行第三次医疗救助,对慢性病贫困人口免去以往先治病后报销的程序,直接到定点医疗机构接受免费用药和治疗,真正实现了县域内全面医疗,走出了一条长期有效的救助之路。”延川县民政局局长张向荣说。
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底,延川县实施重特大病医疗救助24人次,发放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金87.76万元,救助比例达到患者医疗总费用的90%左右;医后救助共计677人次,发放救助金680.91万元;“一站式”医疗救助6794人次,发放救助金675.40万元;办理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卡4600张,救助2.4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649.44万元;城镇人口慢性病救助131人次。
针对农村老弱病残孤寡人群,延川县实行了分类施保、渐退帮扶、医疗救助、临时救助4项政策和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两重保障;建成县级敬老院1所、镇级敬老院2所和1座面积达1600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2个兜底保障中心和14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了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应享尽享、应保尽保。
为提升教育扶贫水平,延川县1418名教师结对帮扶2579名贫困学生,对残疾儿童实行送教上门。2015年至2018年,延川县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6526人,资助金额1701.43万元,为5780名大学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855.24万元。同时,延川县实施名校引领工程,建成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安驿学校;优化学校布局,新建、改造幼儿园18所,结束了几十年县内只有1所公办幼儿园的历史;完成12所中小学校舍、5所中小学教学楼建设。
今年以来,江苏省江阴市对口帮扶延川县,他们积极牵线搭桥,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出资等方式,全面启动“百企帮百村”、社会团体帮扶等行动,营造了全社会帮扶的氛围。江阴市粮油集团、江阴市企业家协会等企业和社会团体累计向延川县捐资捐物合计1280多万元,使63个贫困村1953户贫困户220名贫困学生受益。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们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四好教育’为抓手,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与文明村镇创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的信心,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延川县文明办主任刘雪利告诉记者。
近年来,延川县坚持以“讲文明、树新风”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四好教育”为统揽,着力推进评优树模、爱心公益、文化涵养、家风家训等公民道德教育“七项行动”,推动扶贫扶志扶智与文明村镇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力争使农民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延川县围绕“党的政策好”组建了53支县镇村三级政策宣讲工作队,同时开展“细说变化颂党恩”等主题座谈,引导群众知党恩、记党恩。全县印发《党的政策汇编》《扶贫扶志扶智教育读本之党的政策好》等丛书1.5万余册,发放传单、政策宣传资料等3万余份。
围绕“遵纪守法好”,延川县开展了“扫黑除恶,助力扶贫扶志”工作,集中力量对涉黑组织进行专项打击。同时,建立“红黑榜”“善行义举榜”等制度,通过“文明家庭”“延川模范”等评比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7月25日,延川县首届贫困劳动力驾驶技能培训班开班,县上为每名参加培训学员补贴2600元。今年32岁的延川县永坪镇鲁家湾村贫困群众张晒晒一听到消息就报了名。张晒晒告诉记者:“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驾驶技术,以后开大车多赚些钱。”
为了让贫困群众真正拥有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延川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为产业脱贫提供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全县开展产业培训327期,培训1.87万人次,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42人,先后有189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技能培训走上就业岗位。
通过整合政府、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慈善资源,延川县动员全社会为“爱心超市”捐款捐物。贫困群众可通过参与“优秀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及移风易俗、勤劳致富等方式获取积分,换取所需的生活物品。据统计,全县173个“爱心超市”累计自筹资金约200万元,2.3万余人次参与“爱心超市”公益积分活动,登记领取物资2万余次,累计发放物资折合人民币约90万元。
“村子里有一些家庭、邻里不和睦的现象,也存在重男轻女等旧观念。我们把优良的家风家训总结出来,通过不断宣传和引导,就是希望村民由不接受变为主动接受,改变传统守旧观念,营造良好家风和村风,树立脱贫信心。”延川县乾坤湾镇苏丰村第一书记杨洁告诉记者。
“现在大家都开始从简办事,白事已经不上礼了。”苏丰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冯元清说,“自从‘四好教育’实施以来,村上很少再有大操大办等旧习俗。上礼变成了全村人请吹手等,平均下来每人只出几十元,大家都高兴。”
围绕“文明新风好”,延川县通过开展“脱贫光荣户”“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评选出“星级文明户”4860户、“孝道村”9个、“孝子”172名、“诚信村民”166名、“乡贤”152名、“好媳妇”305名,让文明、友爱、勤劳、诚信等社会新风得到弘扬,让村风、民风得到净化。
同时,延川县通过开展“饮水思源、增光添彩”专题教育活动,开设学习班100余批次,举办“学习课堂”30余期,并利用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乡村广播室等宣传教育阵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
“开展各类评优树模、家风家训、移风易俗、‘爱心超市’兑换等活动,不是为了在贫困户间横向比较,而是要看贫困户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后发生的积极转变。这种转变就是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行为习惯的改变和致富能力的提升。”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党晓明说,“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在精神层面上先富起来,脱贫的底气和信心也就更足。”
在今年脱贫攻坚工作半年考核中,延川县位列全省优秀、延安市前列。全省贫困退出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延安市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会、社会扶贫工作推进现场会均在延川县召开。延川县将对标任务标准、时间节点,全面冲刺、聚力攻坚,进一步补硬底板、补强弱项,确保户户过硬、村村过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脱贫退出。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