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扶贫先扶志 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0-16 11:04
甘泉县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合理配置扶贫资源,调整全县125个包村部门单位和62个“四支队伍”,重新选派“第一书记”13名,对300余名“四支队伍”成员和新任支部书记进行了集中培训考试,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力量。
一、用好“学思堂”平台,讲好四堂课。
1、“学思堂”“扶志”。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2018年度“学思堂”活动的安排》、《在全县开展“扶贫在路上”征文活动方案》等文件,紧紧围绕搭建一个平台(设立学思堂)、建设两个阵地(农家书屋和村级卫生室)、依靠三级力量(县乡村)、讲好四堂课(道德、法制、健康、科普);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委员会,成立红白理事会,设立红黑榜,加强村风民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有效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为全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思堂”大农专场由科协牵头,道德讲堂由文明办牵头,法律专场由政法委、综治办牵头,健康专场由县卫计局牵头,县委宣传部积极协调组织四堂课承担单位,选派优秀宣讲队员宣讲,吸纳乡贤能人开展道德讲堂,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目前以科普、健康、道德、法律、技能五个专场为主授课5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30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6800余份。各乡镇(街道办)利用学思堂平台,开展各类宣讲活动500余次,受益群众达万人,讲课率达到100%。改变群众不良生活陋习,转变群众健康向上的思想,有效破解部分群众心懒、身懒、思想懒等顽疾,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2、技能培训“扶智”。充分发挥学思堂平台,结合“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送科技、卫生、文化下乡,科协牵头,充分发挥“社区e站”、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科普示范作用,对全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以及我县禽类养殖户培训4期80人;果树技术培训4场次,70余人;蔬菜培训12场次1100余人;举办剪纸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达240余人。有效的提升了贫困农民就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致富信心。
3、文化下乡淳民风。以“农家书屋”为依托,打造“书香甘泉”,改善乡村文化站(室),为全县62个行政村配送8000个凳子,维修改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组织开展“高歌新时代,助力扶贫攻坚战”主题文化下乡义演,目前已演出48场次;“传统文化进万家”义写活动20场次;发挥了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主力军的作用,助力我县脱贫攻坚工作。
4、“道德讲堂”“扶德”。由文明办组织在各村开展“道德讲堂”,吸纳老党员、典型人物,敬老模范、脱贫先进、致富能人等组成讲解队伍,通过开展传统孝道教育、在脱贫攻坚中致富的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开展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教育,相信科学、相信党和政府,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用自己双手创造的幸福才是幸福,就能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全县62个行政村都开办了道德讲堂,开班2次以上,受益教育群众达10000多人次。
二、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1、“村规民约”改民风。修订《村规民约》,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教、引、带、治”,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以“学思堂”为平台,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村民议事会”为载体,一事一议,规范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随礼不得超过200元、不得聚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等规定,张榜上墙,警示村民。其中“红白理事会”制度实施以来,为村民们节省了近20万互相宴请的资金,倡导节约节俭,塑造文明新风。
2、“行为规范”立正风。发挥道德评议委员会作用,建立红黑榜、善行义举榜,诚信榜等,严格执行红白理事会规程,有审批和台账,有会议研究;拍摄完成《思变》电影在农村广泛宣传;开展集中整治农村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黄赌毒”,为民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村民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严肃执纪问责制度,形成党风带正风,以勤劳、实干为荣的社会风尚。
3、“文明创建”树新风。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致富模范、脱贫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评选活动,目前全县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88户、九星级文明户109户、致富模范96人、脱贫带头人68人、好婆婆121人、好媳妇98人、孝子65人,形成了见贤思齐、自我矫正、勤劳致富的好风气。
4、“爱心超市”唤民心。今年县财政给每个村注入1万元资金,联合各包村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建成57个爱心超市和垃圾银行,实现贫困村爱心超市垃圾银行全覆盖。(其中贫困村39个,非贫困村18个,桥镇8个、下寺湾10个、石门15个、劳山6个、道镇17个、街道办1个,全县9674贫困人口受益。)采取爱心超市垃圾银行积分制的管理方式,开展邻里守望,环境整治、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活动、评选出各类先进人物、文明户、帮工帮劳、科技扶持等都有积分,全体村民只要参与帮助他人,都能够获得一定的积分在村上的“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物品,使群众获得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餐具、小电器等群众实用急需的物资。今年以来全县登记的邻里互助事件有200余件,目前,已兑换积分150000多分,逐步形成“劳动光荣”良好氛围。
5、“教育引导”正家风。利用“学思堂”讲身边的故事,讲自己事,育身边人,讲小故事,寓大道理。编印“甘泉故事”200册,常态化推进“道德讲堂”进农村活动,对甘泉精准扶贫、道德模范等涌现出的省市县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广泛宣传,让贫困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标杆,形成“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努力争当脱贫标兵”的良好风尚。
6、“司法保障”畅清风。由政法委牵头,上门入户宣传宣讲政策法律法规知识8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设立宣传点30余处,共计15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了集中宣传,累计免费发放宣传单及各类宣传资料、宣传物品30000余份。今年各乡镇司法调解员开展法律援助,调解民事纠纷30起,邻里矛盾达百起,保障贫困弱势群体权益;创建“十个没有”平安村达50%,促进相邻和谐、乡风淳正。
三、利用“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一)加强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1、“大喇叭”播放宣讲政策。为了给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各村开通了“脱贫攻坚大喇叭”,每天定时开播,做到了“大喇叭响起来、致富信息天天讲、文化节目时时听”。在村委会、中心广场等重点位置安装监控和无线WIFI,实现了安全生产群防群治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2、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按照中省市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村都有保洁员,对乡村主干道路、村庄房前屋后、院内院外、巷道两侧无死角、柴草排放整洁有序,村风户貌有明显改观。
(二)开展“公益救助”,发挥企业带动引领作用
1、树立“大服务”理念,开展便民服务,在全县各村建立服务中心,增设“便民柜”和“爱心柜”,公示办事流程和服务事项,在14个村设置“爱心驿站”,方便群众办事。
2、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按照“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盘活农业生产要素,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117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领办的经济组织,推动了南义沟、美水泉、桥镇等19个试点村先行先试,通过多渠道探索帮扶路径,实现帮扶企业与帮扶村双赢。
3、民营企业是甘泉县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一支“生力军”。如今已入寒冬,但该县桥镇乡小学的校园里到处洋溢着一股暖流。甘泉县本土企业延安联威农牧有限公司给该校贫困学生捐赠棉衣50余件,为孩子们在寒冬到来之时送上一份温暖。目前,全县有30家非公企业参与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其中16家重点企业与16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群体组织力量
1、积极协调西工大明德学院多次来甘泉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为劳山乡林沟村捐赠图书300余册并签订协议,与林沟村共建图书室;为县高级中学、职业中学、道镇双语创新学校三所学校共捐赠图书600册,并为该县443名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生分别赠送助学物品。
2、同时,大力整合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力量,组织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帮扶工作。县妇联大力实施贫困妇女儿童维权、“两癌”救助等民生项目;团县委阿在广大学子中开展爱心圆梦活动,县残联建立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驻甘部队为贫困学校、贫困村、贫困户提供资金、项目和技术帮扶。截至目前,甘泉县社会力量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641万元,有力助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