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三新扶志”重振脱贫精神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0-16 11:03
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群众出现相互攀比、失信不孝、道德滑坡、迷信赌博,甚至缠访闹、争当贫困户等不良现象,旬阳县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内因外因双驱动、激励约束齐发力,用新教育树立脱贫志向,用新民风树立新风正气,用新机制增强致富动力,通过“三新扶志”有效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一、创新开展道德评议,用新教育树立脱贫志向
“新教育”,主要是以“三会两榜一奖惩”(教育培训会、成效点评会、道德评议会,亮红榜、黑榜,奖先惩后)为抓手,在内容上以立志向、给智慧、教方法为主,在方式上实现由灌输式向互动式、大呼隆向对象化、“放空炮”向身边事转变;在方法上统筹教育劝导、舆论约束、物质奖惩三管齐下;在效果上达到以教明志、以评立志、以亮激志、以奖励志,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脱贫奔小康志向。
(一)培训点评增动力。开好培训会。面向群众全员开展“学知识、兴家业、当先进”教育活动,用现场会、小组会、院落会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政策、讲授技术,“授之以渔”,提高群众增收致富技能。开好点评会。每季度定期组织贫困户汇报脱贫进度,点评成效,分类排名,由驻村工作队评价贫困户的行动情况,由村两委对贫困户的行动和成效进行分类,按“好、中、差”情况进行排名,让干劲足、有成效的群众脸上有光彩,心里添劲头;让没干劲、成效差的群众脸红心臊,自己感到没面子,以此激发先进群众荣誉感,鞭策落后群众奋起直追、不甘落后。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培训会2300余场次,参会群众12万人次,开展技能专题培训1100余场次6.2万人次,召开点评会900余场次。
(二)道德评议转观念。针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一些群众内部矛盾、认识偏差和道德问题,如果运用传统的方法往往收效甚微,使精神扶贫中农民教育陷入“法律手段用不上、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又乏力”的尴尬境地。旬阳县在实践中探索开展的以“说论亮”为特色的“道德评议”活动,带来了精神扶贫农民教育的新突破。开展道德评议,通过“听”村民反映、“说”身边现象、“论”是非对错、“亮”正反典型,“帮”纠错转化,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目的。一是“选优乡贤”组机构。在村(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以村(社区)为单位,按照“公道正派、威望较高、敢于直言、热心公益”的要求,由群众推选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县镇“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本地工商界非公经济成功能人等乡贤,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至3名,每季度定期开展道德评议活动。二是“群众说事”定议题。在道德评议会召开前,由道德评议委员会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庄院落进行调查走访、征求意见,了解民风建设方面的先进、后进典型,以及在脱贫攻坚中“等靠要”不思进取、“缠访闹”争当贫困户等后进典型,综合评价后拟定道德评议会讨论议题。三是“乡贤论理”辨是非。由道德评议委员会主持召开道德评议会,一般在村组或院落召开,被评议对象到场,评议委员会全体成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镇党委派出观察员全程观摩指导会议。评议中,道德评议委员会成员逐人发言,说事论理,对正面典型说清先进事例,挖掘先进精神;对后进典型在听取其本人陈述事实和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乡贤们”针对事实展开评议、论理、说教,让其逐步转变观念。
(三)红黑两榜树典型。集中评议结束后,对评议确定的各类先进典型,通过“善行义举榜”、“事迹报告会”、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褒奖宣传,并纳入“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推荐范围。对评议出的后进典型,依照《村规民约》的规定,在村(社区)设立的“后进典型曝光台”进行公开曝光,重大后进典型通过县电视台“讲理说法”栏目,剖析后进原因,警醒教育全县群众。
(四)奖惩激励促转化。对评议出的后进典型,采取“一人一案、一事一策”办法,落实帮教人员和责任,通过思想疏导、解决困难等方式,帮助后进典型转变思想,自我转化。对于积极纠错、改掉恶习的,停止曝光;对于我行我素、屡教不改的,加大评议和帮教力度,持续曝光,并综合采用行政、法律和村民自治措施进行教育,直到改正为止。
以“三会两榜一奖惩”为核心的新教育的支撑,就是党建引领、党支部挂帅,发挥核心领导和统筹各方的作用,开展好道德评议。为此,旬阳县先后出台《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群众说 乡贤论 榜上亮”道德评议的实施意见》《关于聚焦脱贫攻坚开展群众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县人大依法作出《关于在全县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议》等一揽子文件,规范了道德评议工作程序。2016年以来,全县共开展道德评议1859场次,评议出先进典型2437人次、后进典型1596人(件)次,帮教转化1312人(件)次。其中,聚焦脱贫攻坚开展道德评议519场次,评出先进典型745人、后进典型515人,帮教转化426人。
二、推行诚孝俭勤和,用新民风树立新风正气
围绕“诚孝俭勤和”五字新风,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抓手,坚持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感染人、教化人、塑造人,营造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的社会氛围,让贫困户不再“等靠要”能自强、非贫困户“争访闹”受谴责,形成脱贫攻坚强大正能量。
(一)坚持干部带头,以政风化民风。针对机关干部存在的“软骨病、争利病、老爷病、懒散病、世故病、推诿病、享乐病、守旧病”等问题,旬阳县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深入开展“亮晒作”全员行动,约束和激励干部主动作为。出台了《旬阳县干部召回管理“回炉锻造”办法》等,实行全员电子考勤、考绩和电子政务督查,着力解决庸懒散问题,用规范制度、严格问责、教育培训、帮带转化等多种形式,通过转变干部作风,引导乡风民风。同时,聚焦重点群体,严管2.5万名公职人员和党员“正民风”,紧抓1.6万名工商能人“带民风”,教育5.5万名青年学生“助民风”,发动8万名家庭主妇“兴民风”,要求5万名受保对象“净民风”,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民行动。
(二)坚持破立并举,大力移风易俗。以道德评议推进移风易俗,运用道德评议手段,坚决抵制不尽孝道忤逆老人、打牌赌博低俗娱乐、好逸恶劳、诚信缺失等歪风邪气,以公众和舆论的力量坚决抵制有悖公序良俗、有违社会公德的现象。以文明创建树立典型榜样,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系列评选活动,评选出“旬阳好人”40人、“十大孝子”10名、美德少年36名、“好婆婆、好媳妇”52名、最美家庭37户;荣获“安康好人”8名、安康道德模范3名,上榜“陕西好人榜”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人,充分发挥榜样标杆和正向激励作用,加快移风易俗步伐。
(三)坚持村民自治,当好脱贫“主人翁”。精神扶贫需要多管齐下。旬阳县通过把“有形的手”(行政管理)、“无形的手”(道德约束)和制度支撑(村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村民自治步伐,让群众当好脱贫“主人翁”。从修订村规民约入手,坚持村两委组织、村民广泛参与、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充分吸纳民意,尊重群众意愿,使村规民约更接地气、务实管用,符合村域发展实际,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小宪法”和“道德评议”的硬支撑。同时,深入开展“续家谱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活动,继承已有的“好家规”,寻找、整理和丰富遗失的“老家规”,制定有约束力、有自身特点的“新家规”,形成覆盖全村的“百姓家训”,以家风建设正德树人、淳化民风。县内先后挖掘了仙河镇“范氏家谱家训”、红军镇“官山陈氏家谱”、甘溪镇“吴氏家谱”等代表性的家训家规。
三、多措并举帮联带动,用新机制增强致富动力
精神扶贫不仅要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还要构建“能致富”的机制和条件。旬阳县坚持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双轮驱动”、精神扶贫和物质脱贫“双轨并行”思路,涵养内生动力。
(一)用“支部+X+贫困户”方式激活脱贫动力。开展以党支部为核心,以贫困村为脱贫攻坚第一战场,以贫困人口脱贫为标准,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推动支部破难题、党员树标杆、能人建平台、群众立精神,走出一条“融入党建带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的新路子,解决了农业分散经营在闯市场中的劣势和贫困户缺智缺技缺资缺劳的短板,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建强脱贫攻坚“主心骨”,招引、发展经济实体,带领群众闯市场;培育“X”载体,以合作组织联动、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园区牵动、社区工厂促动、乡村旅游互动、党员干部推动“六动”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等方式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让贫困户在参与产业链中获得稳定收益。全县现有653个“X”载体,带动169个贫困村1.2万户3.8万名贫困群众受益。
(二)用“三变”盘活“三农”涵养脱贫动力。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以农村土地确权、三权分置为契机,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劳务等入股方式,实现贫困户持股分红、劳务收入、土地流转、政策补助等多渠道增收。全县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将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体,在油用牡丹和拐枣产业等基地建设、特色养殖中创新支利还果、返租倒包、股份经营等多种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营体制,带动贫困户增收。
(三)用能人帮带培育富民产业催生脱贫动力。依靠能人“传帮带”辐射效应,实施点对点“滴灌式”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仙河镇21名在外创业能人回乡流转土地3000亩,规模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创办、领办宏豪农林旅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4家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200多贫困户以产业贴息贷款、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吴群军创办的新森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300多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被团中央、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资源搭台、产业来唱戏,产业为媒、资金变股金,农民“点单”、资源变资产,稳固收益、农民变股东的创新模式,探索了“三变”改革的有效途径,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物质保障。
通过新机制带动,全县建成拐枣基地10万亩,油用牡丹5万亩,组建各类合作经营主体592个,带动3300余户贫困户发展,实现户均增收0.78万元。新机制成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源头活水,让群众既苦干实干,又巧干会干,使贫困户尝到甜头、有了奔头,增强了获得感。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