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经验做法

柞水:开展扶志“六大行动” 着力培育“六型农民”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9-19 10:44

柞水位于陕西南部、秦岭腹地,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辖8镇1办65个村1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6.5万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全县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79个,其中贫困村51个,深度贫困村24个。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0990户33142人,其中已脱贫户3034户11366人。现将全县扶贫扶志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法成效

去年以来,柞水县针对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思想,探索开展扶志“六大行动”“培育六型农民”的扶贫扶志扶智扶德主题行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开展“教育引导”行动,培育“自强励志型”农民。开设“新农民讲习所”,选拔优秀第一书记、专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各类讲师,向农民宣讲政策法律、实用技术、致富经验。组织精神文化巡讲团,讲政策暖民心、讲典型鼓斗志、讲道德树标杆、演文艺扬正气、送技能添活力。二是开展“规范约束”行动,培育“诚实守信型”农民。集中开展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鼓励群众实名举报脱贫攻坚领域违法违纪问题并奖励。村村建立“移风易俗红黑榜”,教育引导群众知荣辱、争先进。三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有礼型”农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在原有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增加移风易俗、精神文化脱贫,破除“等靠要”思想、勤劳脱贫致富等内容。组建村级道德评议委员会,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抵制不良习俗。四是开展“文明创评”行动,培育“崇德厚朴型”农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社风。评选孝道村、孝子孝媳,影响教育周边群众向模范看齐,逐步解决扭转逃避赡养责任,不赡养父母、分户争当贫困户、把困难扔给政府等不良风气。五是开展“公益救助”行动,培育“互助友爱型”农民。通过爱心捐赠,建立爱心超市,让群众根据自身积分选取物品。鼓励群众孝老敬老,改善贫困老人生活质量。倡导邻里互助志愿服务行动,建立村级邻里互助金奖补政策,动员农村留守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照顾农村留守孤寡老人生活起居,同步解决“脱贫”和“解困”难题。六是开展“司法保障”行动,培育“遵纪守法型”农民。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培育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公民。实行公益诉讼,依法打击损害公众利益和不履行赡养义务、虐待妇女儿童等行为,以法治促进新民风建设。

通过开展扶志扶智,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乡风文明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县2017年8个贫困村摘帽、2461户9311人稳定脱贫。2017年9月,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和商洛市精神文化脱贫现场推进会在柞水召开,柞水县“一约四会”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柞水县精神文化脱贫工作经验省市得以推广。

二、工作举措

1.坚持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两头抓”。在正面引导方面,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广泛开展文明村(社区)、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社风,着力弘扬“孝义文化”内涵,评选孝道村、孝子孝媳,树立一批孝道典型,影响教育周边群众向模范看齐。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最美人”“脱贫之星”“脱贫示范户”等评选活动,评选脱贫攻坚标兵150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反面惩戒方面,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制定了法治扶贫实施方案,对争当贫困户,好吃懒做的农村懒汉、分户不赡养老人、阻挠工作谩骂干部的,采取教育训训诫、黑榜亮导、治安拘留、公益诉讼等方式教育打击,立案查处精准扶贫脱贫方面案件57件,不断扶正社会风气。

2.坚持阵地建设与策划活动“同步推”。利用村委会“道德讲堂”、党员活动室,开设81个村级“新农民讲习所”,选拔优秀第一书记、专业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法律工作者、本土乡贤等各类讲师,为贫困群众送政策、送信心、送斗志、送温暖,讲出新动能、新状态,习出新作为、新成效。先后开展讲习600余(场)次,覆盖群众2.2万人。通过政府拨一点、社会捐一点、爱心献一点的方式,全县建立88个“爱心超市”,群众在社会公德、遵规守法、家庭美德、脱贫攻坚、村民自治、孝老爱亲等方面优异表现赢得积分,凭积分兑换日用品,促使困难群众崇尚劳动、自立自强,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全县81个村(社区)建立“一约四会”制度,所有村规民约上墙入户,村村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在所有村(社区)设立113块“移风易俗红黑榜”,分为诚信榜、脱贫典型榜、道德好人榜、民风励志榜四大板块,通过村组审议,红榜亮先进,黑榜曝后进,引导群众知荣辱、争先进。

3.坚持全面部署与重点推进“一起上”。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定期对扶贫扶志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部署,确保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能把扶志与扶贫同步抓。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全面部署与重点推进“一起上”,选择在经济条件好、民风基础好的乾佑河流域3个镇(办)各确定3个村(社区),在社川河、金井河流域6个镇各确定1个村(社区)先试先创,通过扶贫扶志专题推进会、现场观摩会强力推进、交流经验、全面推开,已创出30余个扶贫扶志工作品牌。如朱家湾村围绕农村广播教育农民创出“人人都当广播员”的品牌,得到了省委宣传部肯定和推广。龙潭村围绕“爱心超市”轴心,群众通过卫生评比、道德评议、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得表彰积分,群众根据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物品,有效激发了群众向上向善的良好民风。马房子村创出家风家训“三晒三树”主题活动,让群众在晒最美笑脸、晒美好记忆、晒幸福生活中,树起了阳光、感恩、爱国的基本素养。

4.坚持多方力量与本地乡贤“齐发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力量,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抽调人社、农业、教育、卫计等“八个一批”牵头部门组建一支送政策、送典型、送精神、送文化、送技术的精神文化脱贫巡讲团,通过讲政策暖民心、讲典型鼓斗志、讲道德树标杆、演文艺扬正气、送技能添活力,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功效。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乡贤群众自我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道德评议会”,让群众评、群众说、群众论、群众亮,让身边模范“看得见”“学的来”,让反面典型“藏不住”“打得掉”。选拔数10名道德模范、民间大德等农村乡贤,组建起柞水县扶志扶德乡贤志愿团,巡回各村围绕“孝道”“感恩”“勤奋”“励志”等主题进行宣讲教育,引起强烈反映,贫困群众精神风貌大幅提升。

三、几点启示

1.宣传造势是先导。扶贫先扶志,宣传发动是先导,形成声势是要求。始终把扶志工作作为脱贫攻坚一项重点内容,逢文必及扶贫扶志,逢会必讲扶贫扶志,通过纳入年终考核、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手段,明确各牵头部门、镇(办)、村(社区)包抓扶贫扶志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县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及“微柞水”、 “柞水脱贫微前沿”等新型自媒平台,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3000余条,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印制3万幅“扶贫扶志主题年画”、5000余份扶志“六大行动”宣传折页、3000余份“移风易俗倡议书”、绘制2万余幅乡风文明墙体画、刷写430余条“扶贫扶志”标语,在全县上下、村组院落、房前屋后,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强大宣传氛围。

2.规划设计是关键。2017年,印发《柞水县精准扶贫扶志工作责任分工实施方案》,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脱贫攻坚精神文化巡讲、“一约四会”、脱贫攻坚先进人物评选等内容,强力推动扶贫扶志工作。今年修订印发《开展“扶志六大行动 培育六型农民”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到2018年底,贫困村“一约四会”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贫困村群众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明显提升,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基本根除,婚丧嫁娶新风尚基本形成。扶志六大行动中“新农民讲习所”“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爱心超市”“孝德养老基金”“邻里互助行动”“精神文化巡讲”“家风家训征集”等24项均有一套完善操作流程,为扶志工作久久为功提供了制度遵循。

3.齐抓共管是保证。扶贫扶志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久久为功的事业。柞水开展扶志“六大行动”、培育“六型农民”工作,每项行动、每个活动均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具体要求,在县级层面成立扶贫扶志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宣传部总协调,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分别牵头,县妇联、发改局、扶贫局等20余个部门负责的良好格局。县镇(办)、村(社区)层面,成立扶贫扶志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专门人员,整合包扶单位、四支队伍、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扶贫扶志工作,实现了扶贫扶志全县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一条心。

4.发动群众是根本。扶贫扶志主体是群众,只有让群众参与进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新开设 “新农民讲习所”,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教育的热情和效果。围绕扶贫扶志扶智扶德主题,通过宣讲政策法律、礼仪道德、实用技术、致富经验等内容,教育引导农民争做新型农民,养成向上向善、自强励志、诚实守信、崇德厚朴、文明有礼、互助友爱、遵纪守法、勤劳持家、爱党感恩等优秀品质。村民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有了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乡风、民风明显好转。开展道德评议,通过“学典型”“讲道德”“评歪风”“推先进”“定结果”来引导群众讲道理、明是非,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抵制不良习俗,弘扬文明新风。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