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扶贫故事

“你们也是我的亲人”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2-10 10:00

作为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建章立制,建强基层党组织,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他找项目、办实事,做群众发展致富的定盘星;作为乡亲们的贴心人,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方筹集资金,不断改善阿氏村基础设施,建立发展致富长效产业,为阿氏村乡亲们铺就了一条持续稳定的致富路。

他就是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国家税务总局西安市碑林区税务局副调研员史宏军。

蓝田县华胥镇阿氏村位于华胥镇以东半岭区,是省级贫困村,全村630户2210人,贫困群众15户51人。2017年5月,45岁的史宏军被组织选派到这里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书记。

“既然参与驻村扶贫,就要把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战场,以百分之百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扑下身子,种好扶贫‘责任田’。”史宏军说。

驻村后,曾在部队荣立过7次三等功的史宏军,继续发扬军人的坚毅品质。他一头扎进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没日没夜入户走访、协调问题、争取项目,没时间做饭,夏天,忙的时候,一个馒头、一根葱就是他的一顿饭;冬天,大雪封山,他就整天吃方便面。为了节约时间,有时一天只吃一顿,甚至有一顿没一顿。

经过深入调研,史宏军发现地处山岭,水、路、房等基础条件简陋是制约阿氏村整体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实现整村脱贫的最大短板。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时常出现爆裂,村民经常家里一两天吃不到水。村子道路只有3.5米宽,太过狭窄,生产路是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依靠种植樱桃与杏,交通落后,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客商又不愿意上门,销路也成了大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把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帮扶任务,史宏军一天当作两天用,“磨牙跑腿”,争项目找资金。3年来史宏军共筹集资金2414万余元,为村里打井9眼、新建蓄水池2个,铺设饮水管道8000多米,硬化、拓宽、修复道路23.1公里,安装路灯150盏,购买10台农用机械,彻底解决了村上的饮水、交通问题,还帮助村里建起了文化大礼堂、戏楼、观景台、文化长廊和3个文化广场,全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里里外外都焕发着勃勃生机。振奋起来的阿氏村一鼓作气搞产业发展,引进了客商投资,建设观光旅游农业项目1个,建设了大杏、樱桃观光旅游园等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8年,在史宏军的操持下,阿氏村成功举办了首届杏花节,驱车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的土特产销售一空。村民激动地说:“不出村就把钱挣了,以前想都不敢想!”

随后,史宏军把扶贫先扶志作为带动群众致富的“先手棋”,他先是帮助村两委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解决党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同时鼓励普通党员、老党员、离任的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并针对一些贫困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为他们上门面对面宣传讲解,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由于身处扶贫一线无法抽身,史宏军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至今还住着老家2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母亲病了他只能将照料母亲的事委托给常年在外打工的姐姐;史宏军的妻子不仅要独自照顾孩子,还要抽空陪护因车祸高位截瘫的弟弟,儿子中考的时候他也没能赶回家;他自己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病复发,村民劝他去市上治疗,他总说扶贫任务重、事情多,随便吃点药对付一下……

看史宏军一心扑在扶贫上,贫困群众张育佐问他为什么经常不回家:“你难道没有老人吗?没有妻子吗?没有小孩吗?”史宏军笑笑回答道:“你们也是我的亲人。”

如今的阿氏村,130千瓦光伏发电产业项目已经建成,每年可为村集体年增收14万元左右;村电商综合便民服务站健康运营,3年累计销售农产品和旅游品530万元;引进的投资商投建的130亩蔬菜种植大棚,让村里的贫困户就近务工挣钱;为贫困户争取公益性岗位3个、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11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阿氏村徐徐展开。2019年,因表现突出,史宏军被西安市表彰为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先后获得西安市碑林区劳动模范、西安市好人荣誉称号。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