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扶贫故事

找准扶贫点 把准帮扶脉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1-21 08:30

十一月二十日,在千阳县柳家塬村贫困群众杨崇志家中,何玲(左)与杨崇志老人亲切地拉家常,叮嘱老人家要多注意身体。

11月20日,初冬时节。千阳县委书记何玲走进了张家塬镇柳家塬村贫困群众杨崇志的家中。金黄的南瓜和红彤彤的苹果堆满了这个农家小院。

78岁的杨崇志和老伴儿看到家里来了客人,高兴地迎了上来,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何书记,在你的鼓励下,我承包了6亩苹果园。今年苹果第二年挂果,已经卖了1万多元了。你尝尝,还是咱千阳的苹果甜。”杨崇志说着顺手拿起一个苹果往何玲手中递。

作为千阳县委书记,何玲在柳家塬村帮扶着5户贫困群众,杨崇志家就是其中一户。虽然工作忙碌,但何玲从没有放松过对这5户贫困群众的帮扶。栽苹果树、建新房、找工作、治病……贫困群众的大事小事,她都参与其中。特别是杨崇志的苹果产业,从建园、管护到最后销售,每一个环节何玲都记在心上,时时过问。

几年来,通过对全县上千户贫困群众的走访调研,何玲提出了“党建引领、扶志为先、产业为本、精准为要、质量脱贫”的工作思路,要求一定要把群众发动起来,发展产业促增收,深挖穷根补短板,志智双扶促干劲,推动千阳脱贫攻坚。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千阳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因人施策

组织群众发展产业

千阳县位于宝鸡北部山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村76个、贫困人口8080户2.56万人,贫困发生率22.3%,贫困人口多、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在基层工作10多年的何玲,对农村的贫困状况非常清楚。“针对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要求各村把贫困家庭按劳动力、技术、资金多少分为有能力户、弱能力户、缺能力户三大类,分别采取帮、扶、托的办法一人一计,因户施策。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帮扶措施只有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群众才能认可、才有积极性,工作才有实效。”何玲说。

为了破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难题,何玲带领全县制定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引进两家有机肥转化企业,采取果畜结合的模式,聚力发展有机、高端、循环农业。目前,千阳共有现代矮砧苹果13万亩、育苗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现代矮砧苹果基地和苗木之乡;发展奶山羊11.6万只,向全国推广种羊3万多只、出口国外近千只,成为世界奶山羊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何玲组织各村采取“合作社+土地流转+园区务工+资金入股+贫困群众”的方式,把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县建成“一村一业、数村一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25个。特色瓜果、有机蔬菜、蜂蜜、光伏、电商等中小产业快速发展,苹果、奶山羊、刺绣等成为农民长期增收产业。

追本溯源

内外兼修拔除穷根

脱贫攻坚初期,何玲在调研中听到有些群众说:“缺钱,什么都干不成。”她在全县第一次脱贫攻坚大会上提出:“缺钱是贫困的表象,最核心的是缺少办法和动能。干部群众都需要扶志。”

何玲在全县推动创办了“扶贫大讲坛”,让干部们轮流登台交流思想、谈打算、晒成绩,组织外出学习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她在各村创办了“志智双扶”学校,组织群众学习技能、移风易俗、整治环境,采取“比、学、亮、帮、超”的办法教育群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2016年,听到群众反映柳家塬村及周边村耕地多、在家劳动力少的问题后,何玲指导村上争取资金50万元,买回2台东方红拖拉机,帮助周边群众耕种、拉运,当年村上实现收入20万元。经过3年发展,如今的柳家塬村农机服务队已拥有各种农机40多台,托管经营土地500多亩,通过柳家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起果园、花卉、小杂粮等产业,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20多万元。

针对诸多制约全县长期发展的瓶颈问题,何玲说:“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聚焦发展短板,放眼长远,大手笔谋划,大气魄决策,聚力实施拔穷根工程。”

针对农村“三留守”问题,千阳建成45所养老互助幸福院、8所农村儿童成长家园,开发农村创业就业岗位2万多个,实现了政府省心、子女放心、老人舒心;全面实施易地搬迁、引水上塬、转移就业等专项挖穷根工程,帮助1631户群众搬迁住新房、2.5万人解决了饮水问题;整修道路400多公里,新增灌溉农田3万亩,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

精准扶贫

创新实践探索前行

“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实打实,才能真脱贫、脱真贫。”这是何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针对脱贫攻坚中群众不知怎么干、干部不知怎么帮、社会力量不知怎么参与的问题,她带领县委一班人探索建起扶贫“项目超市”,实现了各种资源要素与扶贫需要的精准高效对接。

在脱贫攻坚中,面对政策条块繁多、工作千头万绪、人少事多的状况,何玲要求全县各级组织从思想、干部、机构、资源、机制五个方面统筹扶贫力量,因村派人、因事选人,并向各村派驻工作组。

“针对产业扶贫资金碎片化下拨,用途多样、管理多头等问题,我们组织农业、财政等部门从项目要求中找共同、从用途上找归口、从管理中找方法,探索建立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风险防控‘三大机制’。”何玲说。

三年来,千阳县累计高效投放扶贫资金4.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463个,做到了“一个池子蓄水、一根管子出水、一个龙头管水”,连续两年被省上考核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A级县。

“脱贫不等于富裕,摘帽不摘责任、政策、帮扶和监管。”何玲说,“任务还非常艰巨。只有用钉钉子的精神,坚持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确保全县群众同步够格全面步入小康社会。”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