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扶贫故事

用脚步丈量脱贫攻坚前进道路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10-18 15:00

淳化县委书记刘涛(右一)调研铁王镇小池村脱贫攻坚工作。本报记者 张丹摄

10月16日,深秋的风带着阵阵寒意,淳化县石桥镇大槐树村党员群众活动室里却充满欢声笑语。淳化县委书记刘涛在召开扶贫脱贫工作座谈会后,和贫困群众拉起了家常。

“今年收入怎么样?”“还有啥困难没?”刘涛问村民郝世民。

“书记,我们村近年来带领大伙发展樱桃产业,今年还注册了商标。樱桃卖价比以往高了不少,加上村里成立了电商服务站,完全不用愁销路。”郝世民嘿嘿笑着说,脸上满是喜悦之情。

“村上帮助大家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要做好‘深加工、精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要对接好市场,做好线上和线下销售。”刘涛转身对村干部说,“有啥问题随时找我!”

摸清底子 找准路子

农家出身的刘涛对农村有着天然的眷恋。从1982年至今,刘涛在县乡工作了近40个年头,在县长、县委书记岗位上工作已超过15年。

淳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95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251户40189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面对淳化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刘涛感到肩头的担子很沉重。

经过深入调查研判,刘涛提出了“党建引领、硬件先行、产业支撑、作风保障,扎实抓好‘十个全覆盖’”的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为淳化县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厘清了思路,规划了路径,明确了重点,搭建了平台,找到了抓手。

多管齐下 夯实基础

“坡陡弯急、泥泞难行”“路不通,行路难”曾是制约淳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瓶颈”。薄弱的交通基础将淳化人祖祖辈辈困在大山里,更将发展机遇拒之大山外。

“谋长远,打基础,解决道路问题,是关乎淳化跨越发展和百姓福祉的大问题。”调研后的刘涛坚定地表示。

10月16日,记者在随同刘涛到大槐树村调研途中,了解到淳化已实现高速客运、县际客运、通村客运“零距离换乘”。“要致富,先修路。路通,思想通;路宽,天地宽。”刘涛告诉记者。

在他的努力下,2014年淳化县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2014年以来,淳化县累计投入14.86亿元,新修通村通组水泥路381公里,全县建制镇、建制村通畅率和农村客运通达率均达到100%,形成“一干四横九纵六出口”交通路网新格局。

“以前的211国道穿越县城,遇到雨雪天气,交通事故和拥堵现象时常发生,加之噪声超标,尾气污染,让群众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国道改线通车了,老百姓再也不用受那份苦、遭那份罪了!”退休老干部郭崇珍感慨不已。

路通了,就要全力发展产业,以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管长远。我们坚持短中长期产业相结合,短期产业解决贫困群众眼下的增收问题,中长期产业着眼解决贫困群众中长期增收问题。”刘涛告诉记者。

在刘涛的带领下,淳化县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思路,全面推广“1+N”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短中长期扶贫产业,投入产业资金4.49亿元,累计建成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园41个,新建产业扶贫示范园区27个,把贫困群众都镶嵌在了产业链上。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21元。

“书记,2017年我建了2座西红柿大棚,当年收入3万多元。第二年我又增加了2座棚,不仅还清了欠账,还有了存款。”铁王镇小池村脱贫群众杨朋军兴奋地对前去调研的刘涛说。

杨朋军连续三年种植大棚蔬菜,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起了大棚产业。如今,大棚西红柿的种植收入已经占到了杨朋军家庭总收入的70%。

以硬作风 促大作为

县委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刘涛说:“五级书记抓脱贫,县委书记处在关键岗位,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几年来,刘涛坚持每月主持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研判调度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及时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中推进工作,抓好落实。

2018年6月,刘涛集中利用3天时间,带领全体县级领导住到村上,与镇上主要领导、包片领导、包村干部一起,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与“四支队伍”特别是“第一书记”一起,与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贫困户代表一起,召开夜间座谈会、夜间汇报会、夜间推进会,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刘书记,我们村发展产业缺水,这是我们最头疼的事!”2018年6月20日,刘涛在大槐树村开展“双包双沉双抓”调研时,有群众向他反映生产用水困难的问题。

刘涛当即安排水利、电力部门和石桥镇协调解决。之后,他又对大槐树村农业灌溉缺水情况进行多次调研,帮助村上申报省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最终,总投资220万元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大槐树村顺利实施,现在已经建成使用。

“通水后,我们村8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大槐树村村民张景荣高兴地说。

“我给大家表个态,今后凡是涉及脱贫攻坚的工作,随时可以找我,我办公室的门向大家敞开。哪怕是深夜也可以打电话,我能答复的事马上答复,能解决的事及时解决。”用过硬的作风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刘涛对自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