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扶贫故事

“五到”合力 让群众有产业能就业 ――来自长武脱贫一线的故事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8-22 08:00

  8月的长武,连片的现代化果园、排列整齐的光伏发电太阳能板、承载着贫困户希望的社区工厂,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

  2018年,长武县围绕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确定了“五到五化”的脱贫模式,通过“一长两短”规划到户、“综合公岗”增设到村、“水电路信”建设到组、“扶贫政策”落实到人、“志智双扶”深入到心,实现顶层设计系统化、资金管理规范化、队伍管理规范化、社会扶贫多元化、督查巡查常态化,让群众有产业、能就业、过上好日子。目前,长武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97%,实现了30718名贫困人口脱贫,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精彩答卷。

  黄迎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8日,在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干活,机器嗡嗡作响。长武县洪家镇司家河村的脱贫户黄迎当娴熟地踩着缝纫机,不一会儿,一件兜盖就缝好了。

  黄迎当家有5口人,她丈夫手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家里种了2亩苹果树,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大的14岁上初一,小的6岁刚入学,家中还有80多岁的公公需要照顾。黄迎当告诉记者,去年5月县上建起了社区工厂,招缝纫工,她看这份工作离家近,又不需要特别高的技术,加上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就报了名。

  经过培训,黄迎当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上班了。去年10月,她又来到位于县城的总厂上班,每月能赚1000元到2000元。她每天要接送孩子上下学,而社区工厂的工作时间可以灵活调整,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补贴家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黄迎当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当天,长武富熙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凌刚正忙着给全县8个社区工厂发放布料。他告诉记者,这批订单今天刚下发,他要找人把剪裁好的布料发往各个社区进行加工,社区工厂的工人只负责缝制成衣,总厂收回后再进行挂牌、熨烫、包装等后续环节。据介绍,该公司结合精准扶贫,采用“1+8”模式,建成富熙服装加工就业扶贫工厂1家、在8个镇(街道)建立社区扶贫车间8个,社区扶贫车间吸纳了201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据了解,长武县实施了“公益专岗保就业、扶贫工厂增就业、推动转移促就业”三大工程,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除了社区工厂外,长武县深入推进公益专岗助力脱贫攻坚五年行动计划,全县开发公益岗位安置贫困群众2067人就业。同时,县上将330名贫困劳动力就地聘任为生态护林员,确保有就业意愿且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实现非农就业。长武县还借助咸泰、长海扶贫协作平台,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大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促就业2730人。

  苹果村的苹果经济

  在长武县亭口镇樊罗村,一排排矮化密植的苹果树整齐排列,果实丰硕。樊罗村二组脱贫户池建民正在地里给果树拧枝。“这个活需要眼力见儿,准确找到哪条枝该拧。拧好了枝,苹果才能长得又大又甜。”池建民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洪军告诉记者,2015年以前,村上的主导产业是柿子和粮食,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环境也不好,村民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池建民的妻子早年去世,他带着儿子以种粮为生,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年收入一两千元,2014年他家被确定为贫困户。

  2015年,镇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长凌公司和万富公司两家龙头企业,建成“密植双矮”苹果示范园700多亩,苹果从此成了樊罗村的主导产业。当年,池建民在这两家企业打工,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为果树打药、除草、拉枝、疏花、疏果,一年下来能赚1万元左右。

  刘洪军说,这两家企业同年建园,果树栽植第二年就挂了果,今年就能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可达3000公斤至4000公斤。2017年至今,两家企业每年共为40户贫困户每户发放1000元扶贫资金分红。2018年,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带动21户贫困户,以产业到户资金10.5万元入股长凌公司,分4年本息同步分红。2018年9月30日,每户贫困户领到了2350元的第一笔分红。

  苹果产业让樊罗村变了模样。村庄道路已基本完成水泥路硬化,118盏路灯点亮了黑夜,142户村民的自来水入户问题也得到解决。樊罗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000元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9200元。

  池建民家的生活也大为改观,除了务工收入和分红款,还有3亩地的流转费1500多元。他现在住上了新建的平房,儿子在西安一家餐馆当厨师,池建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长武县坚持“果业主导不动摇、特色种养做示范、劳务就业促增收、光伏发电有保障、电商扶贫拓渠道”的产业发展方略,因户施策、长短结合,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住上新房的贾玉霞

  8月8日18时,在长武县巨家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贾玉霞正在厨房做晚饭。“去年6月我们全家搬到这个房子,还享受到很多优惠政策,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贾玉霞感叹道。

  贾玉霞是巨家镇马成寺村人,丈夫在西安打工,她在家种了5亩地,年收入三四千元,全家之前一直住在20世纪90年代盖的土坯房里。贾玉霞回忆道,住了近30年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屋后墙上的裂缝手指头都能伸进去,下雨天房顶还漏水。

  后来,因两个孩子在镇上上学,贾玉霞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2016年,贾玉霞家被确定为危漏房户,可以享受移民搬迁政策。2017年,长武县建起了巨家镇移民搬迁安置小区。2018年6月,贾玉霞一家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居。

  “我家5口人,按照一人25平方米的面积标准,我们住上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除了各种补贴,我家只出了1万元。现在孩子上学很方便。”贾玉霞话语中难掩兴奋之情。现在,丈夫已回到镇上打工,她自己去年起也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打工,每月能赚1300元左右。

  贾玉霞告诉记者,这几年马成寺村越变越好。村上的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还发展起休闲农业。她把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发展大棚西瓜,去年全家一共拿到村上分红4000元。2018年,贾玉霞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28元,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长武县加快“两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新房,农村危房改造户也全部建成入住。对于鳏寡孤独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群众,长武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互助幸福院“交钥匙”工程,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07处,共安置特困群众968户1704人。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