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楷模】冯勇军:情系于民办实事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2-17 09:24
冯勇军,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华阴市孟塬镇冯池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7年来,能够充分发挥党总支书记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菊花种植和深加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他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为群众办实事,用他的话说,就是只要能让村民富起来,自己再辛苦也值得。
定准一个发展思路
“十年久旱,靠天吃饭,停水停电,家常便饭”,这是冯池村老百姓以前经常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从老百姓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冯池村以前的样子,村级基础设施差,经济条件差,村里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村支部班子涣散,开会都叫不来人,属渭南市级贫困村。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自2011年,冯勇军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来,先抓班子强基础,抓学习强素质,抓管理强队伍,通过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开展党员夜校,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评星活动,重温入党誓词,使每名党员意识明显增强。
他结合该村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渭南市委党建“三创三增”和华阴市“三抓三促一提升”的要求,在孟塬镇党委的“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头”三领模式引领下,冯池村党总支制定了一套“一引双带”的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成立了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基地+公司+贫困户”的方式,积极打造“以党建引领发展、推动工作”的“红色引擎”,创新“党建+”模式,坚持把党建工作同抓产业、抓发展、抓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产业发展相融并进的新路子。
找准一项好产业“吼一声老腔,浑厚苍凉;品一杯香菊,回味悠长”。走进华阴市孟塬镇冯池村脱贫产业示范基地,感觉到的是华阴浓浓的文化底蕴。“采菊东塬上,悠然见华山”“秦岭一绝,华山香菊”……无论是华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还是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的旅游胜地华山,都与冯池村的菊花产业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文化的交融,更是一种推动孟塬镇冯池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靠人不如靠己,人有不如己有,己有不如大家有”, 为了使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冯勇军立足塬区干旱少雨日光充足的自然条件,精心谋划,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积极鼓励引导群众摒弃小麦、玉米等传统单一的种植作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菊花等产业。
“开始村民不相信,我们支部委员冯抗美带头试种1.7亩的菊花,净利润每亩地收入3000元,我和党员苏新建、冯班记及能人王战明、村干部孙胜利带头种植菊花100亩,试种成功后,支部多次开会走访群众,鼓励村民种植菊花”,冯勇军若有所思,喜悦的背后略带心酸。
冯勇军说,孟塬镇冯池村采取“基地+公司+贫困户”的方式,流转土地450亩,用于发展菊花产业,同时新建菊花加工厂一个,延长了产业链,提高群众收入。
冯池村在华阴市首个采取“三变”模式,走产业促脱贫的路子。一是让资源变成资产。对无劳动能力、无资金的贫困户,支部引导土地流转的方式参与产业,目前,土地流转400余亩;二是让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民。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对有劳动能力、有部分资金的贫困户,可以通过自愿入股菊花厂(入股资金为2000元—20000元不等),年底按入股金额及企业盈利情况实现利益分红;三是通过务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部通过引导在基地及公司打工,获取工资报酬的方式,增加收入,实现增收,让贫困户变产业工人。
贫困户刘秋侠就是“三变”政策的受益者。今年63岁的刘秋侠,家中3口人,老伴患有心脏病,一月吃药就要成千块钱,她还患有脑梗。她说:“我平时就在菊花地里锄个地,一天能挣50元,10月份左右到了摘菊花的时候,一斤两块钱,摘得多就挣得多,我在菊花地里打工摘花,去年一年还挣了3000元”!
奉献一腔热心肠不管是个人的事还是全村的事,事无大小,他都有求必应,用冯勇军的话说就是:村里的事就是我家的事,村民有难,要人出人,要钱给钱。凡是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会干不会说。
2016年夏天,遇蒲峪水库水质受污染停水,群众吃水问题成为当时村上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冯勇军带领村干部冒着酷暑,一处一处进行排查,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终于找到管道漏水的原因,并立即购买原料,带人进行维修更换,以保证村民生活用水。“为了找原因解决群众吃水问题,我们冯支书顾不上吃饭,着急上火,满嘴泡泡,嗓子都哑了,最后群众吃水问题解决了,他自己累倒了”,跟随村干部纷纷说道。
由于他长期吃饭没个准点,有时忙了一天,到晚上才想起一天才吃了一顿饭。长期如此,导致他患了严重的胃病,胃病犯了,他简单的吃点药对付一下,妻子劝他抽时间去医院检查一下,他摆摆手说没事的,村里还有一大堆的事等着处理呢。
这就是冯勇军,一位默默无闻奉献的好干部。在担任华阴市孟塬镇冯池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6年来,他一心为公无私利,言辞不多只干事,全身心投入工作,全意创业为民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