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楷模】曹太锋:一心一意为了乡亲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2-06 14:48
曹太锋清楚记得,1989年高中毕业回乡后在家务农,什么苦都能吃的他,出外打过工,做过小生意、卖过粮食,但日子依旧艰难。怎样才能获得更好一点的生活呢?曹太锋一直在思索,也在寻找着可能的答案。哭泉地处宜君山梁,是有机食品核桃的天然生长基地。该村镇是以传统农业、土地分散经营为主的山区小镇、贫困村落。在经营自家土地时,曹太锋发现分散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弊端:与不断做强做大的各类经济体对比,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仅增收缓慢,而且严重制约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2008年,曹太锋率先与自己地块临近的农户搞连片耕种,统一种子,统一农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结算,成立了“宜君县鑫丰玉米专业合作社”。
2010年初,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宜君县列入全省核桃发展重点县。2010年底,铜川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意见,出台了《做大做强宜君核桃产业的决定》,更加坚定了宜君人的信心和决心。2013年,曹太锋看准机会,在益丰园公司投入80万元入股资金的基础上,自己又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挑起了头,注册成立了“宜君县鑫锋核桃专业合作社”并任理事长。他组建了技术服务队,先与镇上12个村的164户贫困户签订了核桃托管和产品回收合同,开始当起贫困户免费的核桃“保姆”。从刚起步的60名社员有序带动,核桃园种植面积1000余亩,到现在发展社员122户,核桃产业带动贫困户164户,社员和贫困户核桃种植面积共计4000余亩,务工带动13户15人。
如何把土地“变大”,让老百姓真正尝到加入合作社的甜头,腰包都鼓起来,曹太锋带领一班人下定决心,“发展集中连片经营的现代农业,让‘土地倒包’更加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老百姓信得过,才会把土地放心的交给你,才会在彼此的信任中实现双赢”。2016年,鑫锋核桃专业合作社土地经营面积达到5000多亩,实行订单农业5000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连续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农业生产实现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种肥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标准化作业率97%;机械化作业率80%。
在镇党委的提议下,合作社开始开发以核桃为主的系列产品,注册“庙山”商标。经过不懈努力,宜君“庙山”核桃产品先后打入湖北、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江苏等地。2015年12,鑫锋核桃专业合作社“宜君核桃”网店建成并投入使用。偶有闲暇,合作社一班人最爱和乡亲们凑到一块儿喝酒聊天。他们说,酒里蕴着情,没有这些老少爷们儿,哪有今天的合作社。而在哭泉山梁上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民谣,“一家一户没出路,大伙‘抱团’能致富;合作社是‘擎天柱’,带咱走上致富路。”
在很多人眼里,曹太锋俨然成了企业家。而他自己清楚,企业家无疑就是商人,商人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可作为一名好的商人,决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金钱上面。曹太锋为乡亲们开辟了多条增收渠道。从贫困户社员中动员11户开始搞林下土豆种植32亩,订单式回收。与50户贫困户签下合同进行林下中药材种植,使每亩地的收益达到1400元,使得每亩地产生多次收益。
村民刘延军是合作社的签约用工户,2016年在合作社打短工挣得工资6000元,像他这样的签约用工户还有12家,淌泥河村的贫困户苟金来和上村的何新祥光在合作社打工全年的工资就发了8000元。
“过穷日子的时候,一日吃饱三餐就知足了。后来,吃饱了,穿暖了,又接受了党的教育,就想,不仅让自己,还要让周围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那一定是很幸福的事儿!”曹太锋质朴的话语里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
没有任何一块土地会拒绝耕耘。
没有任何一个秋天会拒绝收获。
曹太锋和合作社一班人把他们认定的幸福当成真事儿、正事儿去做、去努力、去争取。寒来暑往,几多辛酸,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用拼搏和付出网起了沉甸甸的收成,收获了幸福无悔的人生。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