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扶贫故事

一心帮扶终不悔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1-01 09:21

他曾因一起意外车祸而落下终身残疾,走路有些不便。然而,50多岁的他却凭着一股子实干的劲头,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一线,引领全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他就是连续三年考核为优秀等次荣记个人三等功、又被中共商洛市委表彰的优秀第一书记——商洛市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主任、驻洛南县寺耳镇伍仙村第一书记王建军。

扑下身子蹲基层

2015年,全市首批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军被选派到洛南县东北部高寒边远山区驻村工作。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一些地方甚至没有手机信号,全村大部分组没有水泥路,且道路狭窄泥泞。贫瘠而有限的土地因受气候影响,一年仅收一料庄稼。全村50919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7519人,贫困面大、程度又深。

王建军凭自己曾在基层20多年的工作经验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第一书记,力尽所能为老百姓多办实事。王建军跑遍了全村17个村民小组,走访了部分农户和多数贫困户。驻村工作不久家里打来电话,说他母亲心脏病又犯了,已送西安住院,让他赶快去医院,可他考虑到刚到村上工作,村情民情还没有完全掌握,于是就把照看母亲住院的事交给了他妹妹。

王建军始终坚持与村班子成员一起工作,共同研究破解制约村域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适时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并同党员干部和群众座谈交流,很快就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由于长时间加班加点的工作,使他本来就患有高血压、肾病等多种疾病的身体严重透支而病倒。仅2016年,他在西安住院多达4次,他却没有请假养病,而是提着大包小包的西药和中药回到村上坚持工作。

贫困户尤学军家中4口人,妻子和女儿是智障残疾,老父亲是肢体残疾,生活十分艰辛。王建军经常鼓励他们树起信心和勇气,通过与群众交谈,争取群众的支持,为尤学军全家解决了低保问题,并支持他入股合作社经营收益。贫困户刘彩荣家中4口人,因丈夫早年去世而上访长达10多年,是洛南县有名的上访户。王建军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让她正确面对信访处理结果,把注意力集中到过好日子上,鼓励她在家种植杭白菊,让儿子和儿媳买辆车做生意,如今她家的日子已有了较大起色,并为她家翻盖了房屋。

全村通了水泥路

在群众议论埋怨声和企盼的表情中,王建军深深地感受到了群众对修路的渴望。全村27平方公里,17个村民小组,只有靠近村委会的6个村民小组铺有水泥路,其他11个村民小组都是人行便道土石路,大多数群众存在着行路难的问题。

王建军同村班子成员及驻村工作队员认真商议后,决定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先从修路开始,但修路最难的是资金问题。资金从哪儿来?大家心里都没有底,畏难情绪一下子就弥漫起来。他看出大家的顾虑就说:“修路的任务交给你们,资金问题我来解决。”王建军立即回单位向主要领导作了汇报,请求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他一方面多汇报、拟规划、写报告,另一方面到有关部门找路子、跑项目、争资金。

为了争取到一笔笔项目建设资金,他又累病了,需要住院治疗,但却一拖再拖,用大包小包的中药、西药扛着。他从来也没把家里的事放在心上,忙起村上的事来就忘记的干干净净。他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财政资金130万元、扶贫资金76万元、国开行资金178万元,一举解决了全村通组路水泥硬化资金问题,实现了全村通组路水泥硬化目标。

他那条因车祸落下残疾的病腿常常因站立时间长了、跑的路多了便疼痛麻木或出现浮肿,他只得坐下来用手揉揉稍作休息,又忙着解决修路与个别群众纠纷问题。王建军又接到家里打来电话,说母亲病重,急需住院治疗。他稍思索后,还是拨通了他妹妹的电话,说在他驻村工作期间,请他妹妹照顾他母亲,脱贫攻坚结束后他又把母亲接回来。这是他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来,他母亲第7次住院,都是他妹妹在照顾,他都没去医院看望母亲。他与母亲待的最长时间是,他和母亲都在西安唐都医院住院,母子相互照看着。

全村通组道路全面实现水泥硬化后,王建军又把目标锁定在连户路和入户路上。全村家家户户之间的连户路和门前的入户路还是土石路,群众出行仍很不方便。经过实地测算,还需拓宽路基4.9公里、修桥1座,总共硬化水泥路22.2公里,初步预算需资金400余万元。王建军还是那句话:“你们负责施工,我来解决资金问题。”经过努力,家家户户的连户路和入户路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方便了群众出行和改善了生存条件。洛南县委主要领导来到该村检查工作时,看到了全村的变化,当场给该村奖励15万元。

家家都有产业

王建军根据村上自然资源和群众的家庭实际,在全村力推“三变”改革,决心让家家有产业、户户都有稳定收入来源。2017年春节刚过,伍仙村会议室连续几晚上都是灯火通明、争论声不休。王建军主持着脱贫攻坚支部会议,专题讨论“怎样发展新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问题。通过讨论,最后决定外出考察黄花菜种植、中华土蜂养殖和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等。经过在外地考察学习,大伙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术,也达成了共识,决定按照“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三变’改革+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全村产业经济,带领全村群众同奔小康。

他提出11亩核桃园、1亩中药材、1人搞劳务的“三个一”的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他组织干部群众新栽植和科管核桃1.5万棵合611亩。引进外地客商投资320万元,在当地种植猪苓,辐射带动全村420户群众种植猪苓、天麻、茯苓等中药材500多亩。他联系人社部门举办中餐技能培训班,使50名村民获得了五级烹饪资格证书,全村常年有600多名群众在外打拼创业或务工。

2017年在村上新成立了伍仙村江华黄花菜专业合作社,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实行“三变”改革,把群众变成脱贫攻坚的主体,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和群众自种等形式大力发展黄花菜、油葵、泰椒、养蜂等新兴产业,为全村群众增收创造新的来源。村集体出资38万元发展中华蜂200箱、种植泰椒200亩、鼓励群众种植油葵520亩,并向专业合作社入股15万元。由于专业合作社才成立,各项经营还不到位,但入股群众30年来首次从集体领到分红钱,增添了全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该村西庄组在外创业能人尤选民看到了村上的变化,也回家租赁土地种植杭白菊60亩,引领群众发展产业经济。

他与群众心连心

贫困户张铁成已63岁,平时与老伴俩人在家,老伴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多年。王建军鼓励他们在家门口,种植杭白菊1.1亩,也增加了老俩口的零花钱。60岁的贫困户杜茂虎说:“多谢党的好政策,多亏王建军书记帮忙,水泥路都铺到家门口了,又把我家的土坯房给粉白了,路好走了,房子干净了。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家3口人还不知道要熬多久才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呀。”

马保存今年65岁、老伴张喜绒64岁了,与孙子张波一起生活。孙子张波26岁常年在外打工也无法照顾两位老人,平时只有两个老人在家相依。王建军经常到马保存家嘘寒问暖操心着两位老人。张喜绒腿骨折伤住院,王建军知道后就买了一些营养食品与工作队员一同看望,马保存孙子结婚,王建军专程向马保存道喜,并按当地礼情送上100元表示祝贺。马保存老人激动的说,“王书记来到我们伍仙村,把我们这些贫困户当亲人一样看待,对我们样样都操心。”

王建军妻子在柞水县工作,儿子在西安打工,75岁的老母亲寄托在妹家照顾,一家4口人待在四个地方。三年来,王建军把伍仙村当成了自己的家,难怪妻子也经常埋怨他回家太少,儿子大学毕业好几年了,工作一直没有解决,儿子对他更是怨气重重,让他最内疚的是76岁高龄的母亲先后多次住院治疗,他却忙于村上的工作,没有照顾母亲,亲戚朋友对他无法理解,甚至当面把他数落的无言以对。

如今的伍仙村,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也有了初步规模,群众的精神也发生了改变:一条条水泥通组路、连户路、入户路向大山深处延伸,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打通了经济发展的阻隔;一盏盏太阳板路灯,树立在路旁和农户庭院之间,方便了群众晚上活动和晚归的行人;一片片杭白菊、油葵和黄花菜,在蓝天白云和黄色泥土的陪伴下茁壮成长,形成了春花秋实……

王建军一心扑在基层一线,不停地忙着群众脱贫致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深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赖和好评,更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赞许,《商洛日报》等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