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经验交流 > 扶贫故事

柯小海:战穷山恶水 奔小康之路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09-21 10:56

黄帝陵以西、沮水河之源,有一个山水环绕的小村落,因古时村北长有一颗娑罗树,故取名索洛湾,全村116户435人。过去的索洛湾山大沟深、交通闭塞,灾害频繁、贫困潦倒,是典型的“穷苦湾”。1999年年仅22岁的村民柯小海,毅然决然放弃了外出经商的丰厚收益,经过短时间的砺练,肩负起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重担,十八年如一日,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村集体经济由入不敷出增加到60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0元增加到2.9万元,一举使昔日的“穷苦湾”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湾”。柯小海亦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十三届陕西省委候补委员,相继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三秦楷模等称号。

一、情系乡梓、勇挑重担,大力做优发展环境

柯小海是土生土长的索洛湾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困苦,饱尝了贫穷滋味。初中毕业未成年的他,弃家离舍、外出务工,挖过药材、下过煤窑、当过装卸工,积攒了一些钱,购买了一辆二手车,做起了木材运输生意,经过4年的摸爬滚打,资产积累到30多万元,成为村上的致富能人。每当他探亲回家,所闻的是村民缺穿少吃的贫困生活,目睹的是乡亲求助无奈的眼神,回村创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强烈。2000年柯小海在村民的强烈举荐下,全票当选为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他一不怕、二不休,带领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首先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发展的突破口。

索洛湾地处深山,受传统观念束缚,弃学辍学现象普遍,十多年没有出过一个高中生没有一个在外工作人员。索洛湾村办小学是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五间大瓦房,风吹雨打千疮百孔,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四处像筛子一样漏风。现实使柯小海深深认识到,索洛湾长期村贫民困的主要原因是人的问题。他马不停蹄地动员群众拉木料、做门窗,挖沙石、买桌凳,既当瓦工、又当木工。经过46天的昼夜奋战,十间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整个工程花费3.6万元,仅柯小海一人就自掏腰包3万余元。

索洛湾的居住环境饱受外界诟病,长期以来院落和牲口圈村道相连,人畜混居,不仅卫生状况差,影响村容村貌,而且严重影响邻里关系,遇到雨雪天气,污水横流,泥泞不堪,人根本无法下脚,时常邻里之间因抢占地盘、乱搭乱建等小问题产生矛盾。柯小海痛下决心,白天不耐其烦挨家挨户排查,晚上苦口婆心做 “钉子户”工作,经过近一年的铁腕治理,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状。

索洛湾到双龙镇的道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水毁严重,时常滑坡,群众出行非常不便,来往车辆时常抛锚,农产品出不去,外购商品进不来。柯小海为了群众的出行方便索洛湾的日后发展,他多次召开会议,提方案、定措施,带头跳进冰还没有融化的河里挖石子,村民纷纷响应,群策群力,去弯修直、打底铺石,一条长3公里通往山外的砂石路修建而成,柯小海为此又自己投进去了三、四万元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索洛湾村立地条件局限,八山一水一分田,群众基本靠单一玉米、水稻种植为生,勉强可以温饱、难以脱贫致富。柯小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始终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为寻求适合村上发展的产业,他足迹遍布陕西、河南江苏多地,考察学习,探经取宝,聘请专家出谋划策,带头贷款4000元,率先做起了秦川母牛养殖繁育,净赚了3头牛钱。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肉牛养殖迅速发展到100多户,每户存栏4-5头,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为群众拓展了养殖增收致富的渠道。

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柯小海因地制宜、拓展视野,力排众议、解疑释惑,边学习边实践,很快掌握了棚栽技术,采取上级扶、村上补、群众筹的“三个一点”方法,个人无偿出资5万多元,共聚集资金100余万元,成立了村蔬菜协会,高标准建成蔬菜交易市场,带动全村建成蘑菇、香菇、猴头菇、蔬菜大棚116座,户均达到一个棚,棚均纯收入3000-5000元,一举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索洛湾生态植被好,环境污染少,优质大米和初加工的玉米糁是该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但由于小农思想作祟,长期处于单家独户、小打小闹的分散经营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柯小海瞄准市场需求,着眼群众增收,将村上3个小合作社整合,成立了“索洛湾轩辕土特产专业合作社”,带头捐资4.6万余元,带领村民建起了“双龙贡米”、“双龙玉米糁”加工厂,年加工产值达55万元,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多层次增值,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三、抢抓机遇、借力发展,聚力壮大集体经济

2003年7月,年产1000万吨的黄陵二号煤矿落户索洛湾之际,一场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不期而至,使索洛湾受到毁灭性打击。柯小海在组织村民抗洪救灾的同时,做群众思想工作大大小小不下百次,抢抓机遇而不是索性要钱,动员群众开展征地、宅基地、青苗补偿等工作国有大型矿业的顺利入驻,全村共获取土地滞留费用300多万元。面对从天而降的巨款,小海没有按人头分光吃净,而是把60%资金预留村上、40%用于群众安置费用,连同用个人贷款栽植的100亩速生杨获得的100多万元补偿款,按人头分配给群众,全部用于灾后重建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

柯小海为人厚道、诚实守信、说一不二,让二号矿的领导们深受感动,毫不思索地将矿上比如场地修建、河道维修、道路铺设等零碎工程全部交给索洛湾村委会负责建设,不仅安排了当地剩余劳动力,而且围绕二号矿的前期建设,索洛湾村三年时间,集体积累滚雪球式的多增加了300多万元2004年底,索洛湾村民享受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股金分红,每户分红3000多元

煤矿的投入运营,原煤产量的大幅增加,每天运煤车辆拥堵的水泄不通,既影响交通,又存在安全隐患。柯小海敏锐地捕捉到商机,通过支部会提议和群众会决议,采取集体控股、全民入股的形式,收入的40%用来发展村集体经济,60%给村民分红。按照“企地共建”原则,利用撂荒地建成了占地20余亩的停车场,注册成立了 “黄陵县龙湾汽车服务站”,年均收入达到二三百万元。

洗煤厂和井下施工产生了大量的粉煤灰,原来承包给过分追求自身利益外面施工队承担,无人管理、肆意堆放,侵占了部分农田,也污染了沮河环境。在柯小海与矿上的协商下,组织成立了村集体运输队,专门承担矿上的煤炭和粉煤灰运输工作,工人们除每月发放工资外,剩余利润全部归村集体所有。仅此一项,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00余万元。

四、发挥优势、绿色崛起,给力可持续发展

柯小海没有被大型矿业入驻推动村域经济大发展的巨大成就冲昏了头脑而是深深体会到,过分单一的产业结构,只能带来一时的辉煌,很难确保村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落户村上附近,索洛湾迎来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敏锐地发现,村上处于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两个旅游景区的黄金地段,可挖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信心十足地迈上了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的坦途。

柯小海背靠4A级黄陵国家森林公园这棵大树,创新采取搭车式的方法,红色体验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并举,共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启动实施了峡谷寨旅游景区建设目前共建成休闲观光景点4个,开挫了全长6公里的漂流河道,建立了半亩田农家风味生态园和采摘园,建成了索洛湾蔬菜协会冷库,村仿古牌楼、家庭民宿宾馆、仿古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旅游项目建成运营,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生态旅游观光产业链。目前全村从事旅游三产服务业多达116户200余人,旅游业综合收入600多万元,为村域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五、守望相助、扶贫困,走共同富裕之路

柯小海是一个见不得穷人受苦的人。村里有一个杨姓人家,男人叫杨生杰,娶了一个哑巴媳妇,妻子因车祸遇难,生杰因癌症去世,11的儿子杨亮宝成了孤儿。并不沾亲带故的柯小海,不顾村民不解、家人反对,领养亮宝长大成人,供其完学业到了工作,购置婚房、操办了婚事。杨亮宝满脸泪水地说:柯叔叔比我的亲爸爸还亲呀!村民乔生贵因妻子离异,不幸患上了精神病,葬身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海。在他人明知是负担拖累的情况下,柯小海坚决将乔大亮和乔园园两个孤儿领到家里抚养。近十年来,经柯小海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就多达50人,累计捐助资金超过50万元。

柯小海担任双龙镇党委副书记后,面对索洛湾周围的几个镇村依然贫困的状况,实施了“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战略,扶持成立索洛湾轩辕土特产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村35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为每户贫困户免费提供中蜂10箱,因地制宜、对症施策,采取统一收购销售、年终分红和托管代养的方式,户均年增收1.3万元以上。

六、百尺竿头、行稳致远,建设美丽乡村

经过十八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索洛湾村产业板块已涵盖工、农、商、服、游等多个领域。全村集体资产近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9万元实现了“温饱-富裕-小康”三级跳。全村116户435口村民全部免费享受养老、医保等保障政策村里给每户村民免费配发了电视机、电冰箱、电脑,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定期给每户村民发放米面油及生活用品,定期体检,每两年组织全体村民外出观光旅游,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柯小海没有满足索洛湾集体经济由“揭缸见底”到“粮足仓满”、群众生活由“贫穷落后”到“家道小康”的辉煌成就,而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采取“财政配套、集体出资、群众集资、社会投资”的办法,规划占地面积24亩,总投资5000余万元,启动实施了索洛湾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已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