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党建+产业”→扶贫 为乡村振兴提供“续航”动力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10-19 08:00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泾阳县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突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补齐小康短板弱项,走出了抓党建、促脱贫、兴乡村的新路子。目前,全县64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11352户42750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47%。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好”的等次。
近年来,泾阳县把社区工厂建设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图为桥底会镇沟而上村群众在社区工厂上班。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计划 摄(资料图)
党建与产业融合,走出互动双赢之路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特色较为鲜明的镇和村,按农业产业链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业协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社区工厂建立党支部,充分整合企业与农村在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优势,实现“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树一面旗帜”的同频共振效应。推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县156家社区扶贫工厂采取“单独组建”的形式成立了11个党组织,其余的采取联合建和挂靠建等方式在流动党员中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并全覆盖。97.2%的贫困户通过支部引领、产业帮扶、资金入股、产权入股等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
近年来,泾阳县依托传统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以本地特色为产品的社区扶贫工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兴隆镇双槐村一花椒扶贫加工厂依托周边花椒种植,积极开展鲜花椒生产烘干、精选深加工包装,以“党建+就业扶贫”的方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5人就业,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高依 摄(资料图)
“单一支部”转变成“联合党委”
按照“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的工作思路,打破镇与镇、村与村、企业与合作界限,推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产销相接的优势资源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抱团联合发展,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有力推动扶贫项目谋划、落地、推动进程,一批优势互补的扶贫项目得到叠加式发展。试点成立服装加工、红薯、花椒、甜柿、葡萄、奶山羊、手工艺、食品、旅游9个产业联合党委,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党建+”模式,把“产业链上建支部”拓展到“产业相近建党委”,使各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同时,推动产业联合,把特色产业从农家推向市场,让单个村的农产品销售逐步走向套餐销售。
今年以来,泾阳县围绕果品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扶持力度,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重点打造葡萄省级示范园区,塑造泾阳葡萄品牌,葡萄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扶贫产业。据悉,今年上半年泾阳县共发展葡萄面积1513亩,其中阳光玫瑰新品种1000余亩。图为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包装阳光玫瑰葡萄,准备销往全国各地。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萌 摄(资料图)
脱贫攻坚排头兵,党员干部走在前
泾阳县口镇长街村利用电教设备,组织党员学习各地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增强大家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本领和信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增收。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虎 摄(资料图)
泾阳发挥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激励干部勇于担当,发挥表率作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及帮扶单位作用,鼓励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大显身手。口镇长街村第一书记为该村引进种植了新特优品种水果苤蓝、冰糖玉米、黄金白菜等。安吴镇雒仵村第一书记争取到50万元金银花发展产业资金,流转200亩土地,建成金银花产业示范园,带动脱贫巩固户40户80人参与务工,每人每天可收入80元。云阳镇罗家村第一书记帮助该村建立了食品加工厂和蚯蚓养殖扶贫工厂等,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精心搭建能人回乡创业平台,策划推介能人回乡创业项目,兴办产业助推精准脱贫。
泾阳县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新兴手工艺品合作社理事长杨小玲老师和她的团队,就编织、串珠等手工艺品制作进行专题培训,采取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掌握手工艺品制作的基本知识,提高妇女创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陈婷摄(资料图)
兴隆镇白马杨村致富带头人杨小玲主动出资,在白马杨村开办新兴妇女手工艺品社区工厂,吸纳2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参与产业分红,辐射带动周边300余名留守人员积极参与脱贫致富。目前,全县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98人,成立合作社66个,64名驻村第一书记共引进项目60个,带动贫困群众就业870多人。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