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旬阳:久经“烤”验的致富产业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7-31 15:00

7月19日,初伏的第4天,虽已是深夜,但旬阳县金寨镇珍珠村烤烟大户、党支部书记吴清龙却依旧忙得不可开交。一个礼拜的连阴雨天气让吴清龙急得一筹莫展,提前看天气预报得知今天是晴天,他便急忙在全村寻找了18个帮工,打了近8000斤鲜叶。趁帮工吃晚饭的时间,他和妻子刘克花算好工钱,逐一将工钱发放到帮工手中。

珍珠村有1200余亩土地,近半数种的烤烟。烤烟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翻地、育苗、假植、移栽、覆膜、除草、防病防虫,再到采摘、烧烤、初选,最后到交售等众多工序,1亩烤烟精打细算至少要用16个工时。仅此一项,每年烤烟大户支付的劳务费用就达到80万元以上,这也成为了村民就近就地务工增收的一条主要渠道。

烤烟又是一项高风险产业,主要靠天吃饭,前怕旱后怕涝。谷雨前后,进入大田移栽,由于苗小根弱,这个时期需要比较充沛的雨水,让“小苗挂满露水珠”。换衣扎根、拔节分叶也需要雨水的滋润。进入小署后,陆续开始头茬烘烤,烟农最害怕阴雨绵绵,因为这样的天气极易发生白粉病和红锈病。如果风调雨顺,1亩烤烟的净利润能达到2500元左右。

“党委政府发号令,产业发展促脱贫。短平快的要先行,烟草产业要抓紧。”尽管烤烟产业有风险,但县、镇都不遗余力地支持发展,因为它是农民增收的“铁饭碗”。近年来,旬阳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烤烟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对烤炉进行技改,给烟农购买保险,对土地流转、烤炉建设给予补偿,修建烤烟产业路,表彰奖励产业大户等,极大调动了烟农的积极性。

夜深人静时,笔者帮吴清龙把串好的烟移到烤房,他感叹:“庄稼人虽然辛苦,但只要后期不下冰雹,今年有1.8万斤的产量,除去地膜、农药、化肥和工资,能赚10来万块钱,还是很划算的!”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