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繁體版 | En |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路子对 天地新

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行业扶贫

路子对 天地新

时间: 2020-07-13 08:00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那年我8岁。叔叔为了多赚点钱,每天夜里都在报社搞印刷,我有时也跟着去。”

说话的老人名叫黄继珍,今年81岁,是绥德县义合镇霍家坪村村民。他儿时熟悉的报社,便是边区群众报社。

1947年,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随西北局机关迁至义合镇霍家坪村。黄继珍现在居住的那孔窑洞,就是当时边区群众报的编辑部。

7月3日,“重走红色新闻路”陕西日报全媒体行动的记者寻着前辈的足迹,再一次踏上这片热土。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如今的义合镇在光伏产业、苹果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做足文章,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个产业唤醒集体经济

对于义合镇的贫困群众来说,近几年,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能开出致富的“蓝花”。这“蓝花”便是由蓝色多晶硅组件组成的光伏板。

今年60多岁的薛银柱是义合镇薛家渠村已脱贫群众。他每月通过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收入540元,这些收入就来自于光伏发电项目的分红。

绥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光照充足,荒山荒坡多,光伏发电项目是该县产业扶贫项目中的优中之选。义合镇的光伏发电项目区位于霍家川村和霍家坪村,由5个联村电站组成,于2018年底并网发电,年发电量3000多万千瓦时,收益超过1000万元,共惠及60个贫困村4557户11517人。截至今年4月,该镇光伏发电项目实际收益共878万元。

义合镇党委书记刘振亚说:“镇上统一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分红后,80%的收益以公益性岗位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在岗群众,20%的收益用于各村的公益事业。光伏发电项目已成为我们这里最稳定、最环保、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扶贫产业,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

除了光伏发电项目的分红,薛银柱每年卖羊还能赚近2万元,爷孙4人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他说:“以前玉米都吃不上,现在白面粮满仓,光景越来越好呢。”

每一个光伏板都像一个“阳光存折”,丰盈了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积蓄着贫困群众奔向富裕生活的能量,为义合镇的扶贫事业不断注入动力。

一张品牌激活致富动力

“进入5月后,就要开始给苹果树拉枝了。拉枝前注意将枝条反复上下揉动,揉软就能避免枝条折伤。”

这样的技术培训,绥德县��头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俊莲每年要举办近10次。尽管培训就设在自家的苹果地里,场地有限、方式简单,但每次自发赶来学习的果农都有百余人,最多的一次达700多人。

义合镇的果农喜欢这样的培训,他们知道只有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提高苹果收益。义合镇的果农也爱跟着田俊莲干,她牵头创立的“��头红苹果”品牌已走向俄罗斯、泰国、尼泊尔等国市场。

义合镇��头村村民霍爱琴,去年半亩苹果树产出1750公斤苹果,一共卖了1.4万元,平均每公斤苹果8元,这可乐坏了她。她说:“以前种苹果不懂得科学管理,更没想过苹果还有品牌。现在我一想到种的是名牌苹果,果子能出口、我家能致富,我的生产积极性就特别高。”

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绥德县义合镇��头村山地苹果赫然在列。义合镇有山地苹果3.2万亩,种植面积占全县的十分之一以上,每亩利润可达5000元至8000元。品种、品质、品牌助推山地苹果产业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一脉相承改善古镇面貌

义合镇曾是晋陕商贸通道上的重要驿站,隋代隶属雕阴郡,因兴旺繁荣而被称为“雕阴首镇”。而今的义合镇,仍保留着金代的义合县遗址、土城墙、烽火台,有保存较完整的东西门城楼、石板街、客栈商铺及深藏街道内的古民居四合院、民居小巷等。

随着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和文化旅游古镇建设工程的实施,这座千年古镇变得更加宜居。

两年前的夏天,义合镇杨家渠村村民霍补成扔掉了家里的最后一双雨鞋。一同丢掉的,还有伴随他长达60多年的“穿雨鞋防泥巴”的习惯。

“不是我想穿雨鞋,是一下雨这门口的土路就黏成泥路,不穿雨鞋就没法走。”霍补成说。

2014年开始,义合镇开始进行人居环境改善,对院落和村道进行硬化,居民住房屋面统一粉刷,屋顶搭建仿古树脂瓦用来防水保温,还畅通了排洪排污管网及上下水,给村村都装上路灯,切实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

霍补成说:“现在村里不见土路土院子了,不但环境干净整洁,给粮食脱壳的时候可以直接把收回来的庄稼铺在硬化地面上,省工省时。”

义合镇还积极修复保护旧址,修旧如旧,让古镇再现文化记忆。家住绥德县中角镇的刘鹏飞,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义合镇读中学,在他的记忆里,石板街两侧的墙壁斑斑驳驳,城门东门挂着的“雕阴首镇”4个大字虽字迹模糊,但它见证过义合镇的市井繁华。

如今,石板街仍在,老匾额已保存起来,1943年刻在城门洞额的铭文石刻“紫气东来”和“西映长庚”依然饱含着古色古香的风韵。

2016年,义合镇申报了省级旅游文化名镇。刘振亚说:“我们将依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古镇文化旅游品位,打造集古镇观赏、体验式劳作、特色小吃品鉴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