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华州:种地种出新生活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6-29 08:00

许多人觉得种地没前途,不仅辛苦,还旱涝不保收。可刘雪妮偏偏就是爱种地。

6月22日天还没大亮,渭南市华州区下庙镇下庙社区42岁的刘雪妮,就已经泡在自家大棚里采摘辣椒了。要知道,前阵子她刚刚把自家的3棚草莓卖完,已经有了16万元的收入。但她一天也没有歇。

用刘雪妮自己的话说,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正是这股闲不住的劲,让她家从一贫如洗中走了出来。

2003年,两场意外让刘雪妮家陷入了绝境。先是在外打工的丈夫因胃穿孔延误治疗差点要了命,从此落下了病根;之后是洪水泛滥,把房屋冲垮了。

什么都没有了,但土地还在。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刘雪妮坚信,只要人够勤快,土地就不会亏待人,总会过上好日子。这些年,她种过小麦、玉米,也种西瓜、甜瓜、辣椒、豆角等各种时令果蔬。

为了把地种好,刘雪妮买书学习如何科学种地,并四处打探信息、参观学习,用尽了心思。同时,她根据市场合理安排种植。“家底薄,承受不住大风险,所以我总结了一些种地的经验。”刘雪妮说,“别人种菜,我种甜瓜,别人种秋辣子,我种春辣子。”

闲不住的刘雪妮在冬天也没有闲着,“我想每个月甚至每天都有活干。但丈夫身体不好,我不能外出打工,所以还得从地里想办法。”2015年,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以后,刘雪妮经过参观学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建大棚种草莓。“当时在渭南种草莓的都是浙江人,我想着浙江人能种,那我们也一定能种。”

说干就干,在花费了近2万元以后,刘雪妮建起了一座大棚,还买了草莓苗子。初种草莓,一棚就卖了4万多元,这让她相信,通过种草莓,她家一定能够增收致富。

于是,刘雪妮又鼓足勇气,前往北京、扬州等地去找草莓种植专家,求取真经。一来二去花了不少钱,但刘雪妮认为这钱花得值,她确实学到了真本领。这两年种草莓她都是自己育苗,不但节省了成本,还避免了买到次品苗子所造成的损失。

种草莓的时候,刘雪妮忙的时候就直接住在大棚里。因为用心,刘雪妮种的大棚草莓果形大、汁多味甜、品质好,吸引了西安、渭南等周边地区的众多顾客。“我的草莓还没出大棚,他们就开车来我地里买了。”刘雪妮笑着说。

去年9月,已经具备中级职业农民资格的刘雪妮,成了一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现在种草莓的人越来越多了,竞争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试验,希望能找出一种草莓提早上市的办法。”刘雪妮说。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