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旱腰带上产业兴 群众脸上笑容增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20-06-24 08:00
三原北部旱腰带地区西起嵯峨山,东至徐木塬,俗称四十里塬坡。旱腰带上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46户8845人。如今,旱腰带地区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破旧的院落换新颜,扶贫产业有序开展,群众脸上绽放笑容……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三原县始终坚持以“强产业、促增收、能脱贫”为目标,立足全县旱腰带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力推动旱腰带地区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2374户8046人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引领强基础
夏日里,三原海拔最高的嵯峨山天齐塬上一片郁郁葱葱,这个昔日贫瘠的地方,变得让人有些不敢相认。一个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综合示范区――天齐农业示范园坐落其间,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把土地流转给天齐农业示范园,每年除了拿固定分红外,在园区务工每月还有近2000元的收入,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嵯峨镇天井岸村贫困群众冯天虎兴高采烈地说。嵯峨镇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因地制宜寻良策,精准发力求突破,紧紧依托辖区内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农企合作模式,鼓励贫困群众和其他群众采取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形式,初步探索形成了以“龙头企业+贫困户+特定生产资料”为基础,以三种股权设置为内容,以实现“资源活、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为主要成效的“天齐扶贫”模式,为贫困群众致富增收闯出了新路子。截至2019年底,天齐农业示范园已辐射带动周边184户贫困户中近200个贫困劳动力实现入园就业,贫困户土地入股64户450亩,园区还采用贫困户产业资金入股、保底分红等金融扶贫形式,每年可为辖区内40户贫困户增收10万元。
脱贫攻坚战中,三原县立足旱腰带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以嵯峨镇、新兴镇、马额中心、陵前镇为核心,重点发展苹果、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全力支持旱腰带地区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培育打造了天齐现代农业、臻泰苗木、星火奶山羊等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带动贫困户1240户3400余人,使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技术帮扶添信心
“帮扶干部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在他们的帮扶和鼓励下,我才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5月18日,三原县西阳镇五联村贫困群众刁朋激动地说。刁朋是个上进的年轻人,一心想过上好日子。但由于妻子离家出走,孩子需要照顾,他只能依靠打零工和务农为生。虽有脱贫想法,但因缺乏发展资金,没有一技之长,他家始终处于贫困状态。2015年,刁朋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鼓励和指引下,刁朋开始发展养殖业,当年申请产业扶贫资金养殖了3只奶山羊,但由于缺乏经验,他的奶山羊产奶量很低,这让他心灰意冷。就在他一度想要放弃的时候,帮扶干部邀请技术人员上门培训,手把手教他如何做好疫病防控、如何饲喂、如何提高产奶量,又用帮扶资金为他购买了7只奶山羊。最终,刁朋成功掌握了奶山羊养殖技术,养羊规模发展到42只,脱贫致富的信心得到了极大增强。
2016年,刁朋成功脱贫后,他又瞅准秦川牛养殖产业,流转了10余亩地扩大养殖场地,新建圈舍300平方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养殖秦川牛。如今,他的肉牛存栏达到12头,目前还在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用他的话说,他要做西阳镇的秦川牛“养殖达人”,帮助带动周边群众一同发展养殖产业增收致富。
近年来,三原县充分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完善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和“菜单式”扶贫手册,落实旱腰带地区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定点、定向、订单”式免费技术服务,着力破解贫困户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基础设施暖民心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才有机会在新房子里安享晚年。”新兴镇张家坳村74岁的村民郭有才感慨地说。郭有才是张家坳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他家原来的房屋属土木结构,被鉴定为D级危房后,县住建局为他新建了60平方米的砖混房。“新房子不仅宽敞明亮,自来水也入户了,还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感觉咱这日子和城里人没啥两样!”郭有才说。
三原县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先后实施了通村路、农村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实现了通村公路、4G网络、电力入户全覆盖,安全饮水、居住条件全面改善。特别是重点支持旱腰带地区强弱项、补短板,完成了39条62.7公里道路通畅工程,实施了46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提升了40多个农网项目,600多户安全住房得到保障,惠及了旱腰带地区12万群众。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