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90后小伙“开着飞机”干农活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9-14 08:00
7月11日,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飞手王洪发正操作着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对一片300亩的玉米地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低飞、悬停、喷药、躲避障碍物,王洪发的操作精准而熟练。
王洪发今年23岁,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帮家里给农作物打药,深知人工打药不但辛苦,还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在校学习,王洪发了解到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有省时、省力、省药的特点,便希望通过植保无人机帮助农民减轻劳动负担。
2017年6月,王洪发开始学习多旋翼无人机操作技术,当年9月取得了AOPA多旋翼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当年12月开始学习农业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2018年6月,王洪发注册成立了礼泉县新益农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社员6人,无人机6架。
“2018年7月初,我以5.7万元的价格购入了第一台大疆MG-1P植保无人机,开始了飞防作业之路。”王洪发回忆说,“然而现实总比想象的要残酷很多。咸阳市也是从2018年才开始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作业的,这种新型植保作业方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植保作业方式的认知。传统人工喷药粮食作物10亩地需水几百公斤,而无人机只需水10公斤,对这种改变,农户们始终持一种怀疑态度,不愿轻易去尝试。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社在无人机买回来半个月后才开始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是给400亩玉米地喷洒玉米苗后除草剂,用无人机对粮食作物进行飞防时对天气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王洪发和社员们为此次飞防做了充分的准备,飞手提前观察作业地块周围环境,确保无人机在飞行期间安全,同时检查飞行器各个部件是否正常;后勤人员负责做好配药、加药、换电池以及充电等后勤保障工作,确保飞手将飞机降落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起飞再次进行作业。虽然对自己的作业水平很有信心,但毕竟是第一次作业,王洪发在作业完成后的一个星期里,每天都会去农户的地里观察,当他看到除草剂发挥了作用后才彻底放心。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加之咸阳市和陕西省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作业,合作社无人植保作业的进度加快了很多。2018年从7月至9月底,合作社共作业4500亩,其中包括玉米、中药材,因集中连片作业面积较大,每亩次收费7.5元。“去年已经收回了一部分购买无人机的成本,但是今年购买无人机时又将资金全部投入进去了。因为是刚起步,没有太多的周转资金,只能一步一步走,现在好多农户还不接受这个新事物,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王洪发说。
“每次到了作业季的时候飞手都特别难招聘,这就造成了很多飞防组织有飞机但没人操作的尴尬局面。我身边大概有十几个朋友都考取了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但从事无人植保这一行业的只有两三个,很多人都选择了跟无人机相关的企业。”王洪发感慨地说,“我认为作为一个新职业,无人机飞手未来的前景还是很好的。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现在采用无人机进行飞防的比例还很小,无人机在未来几年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
“我未来打算继续提升自己的飞防技术,逐渐组建一个值得农户信赖的飞防团队。目前我正在考多旋翼教员合格证,以后可以自己去培训更多合格的植保飞手,给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飞防服务。”谈到未来王洪发充满信心。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