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住上新房子,我真高兴” ――丹凤县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8-05 08:00

夏季的陕南丹凤,山清水秀景色美。记者来到龙驹寨街道办赵沟村,一座淡黄色的房子在青山间格外显眼,这是由徐家沟小学老旧校舍改造的公租房。刚走进院子,记者便听到阵阵爽朗的笑声,5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聊天。

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中,丹凤县积极推广公租房安置、修缮加固和重建置换的危房改造模式,以此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清零”,有效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实现他们的安居梦。

走入赵沟村公租房院内,69岁的赵天军老人热情地向记者打着招呼。他说:“自从住进公租房,我们大家一起做饭、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再也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下大雨也不用提心吊胆担心房屋坍塌了。我们都喜欢把这栋公租房叫‘老年公寓’。”

2017年,丹凤县针对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对象中无钱无物无能力的1人户和2人户,利用村级闲置学校、村委会、幸福院等闲置房产和村集体闲置建设改建为农村集体公租房,并规定贫困户可终身免费居住,赵天军就是那个时候搬进公租房的。“没住进公租房之前,我每天打3份工,也挣不到什么钱。以前我住在距这里20多公里的山沟,方圆几十里就我一户,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赵天军说,“我挣的那点钱,要重新整修房子根本不可能。去年,得知自己能搬出大山,住上新房子,我真高兴,搬进公租房的那天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一天。”

在赵沟村公租房里,像赵天军一样的1人户贫困户一共有5户。2018年搬进公租房的赵富田,做得一手好焊接活,凭借自己的技能,他还给自己谋了一份生计。每逢过节,赵富田会去集市售卖一些自己焊接的手工艺品。公租房里摆满了他制作的锅碗瓢盆,还有他为大家焊接的椅子和茶杯,看起来很是精致。“走出山沟沟,和大伙一起住上新房子,顺便帮大伙焊接一些日用品,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之前我想也不敢想。”赵富田说。

赵沟村集体公租房,采取“抱团取暖”的模式解决了兜底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既节约了土地、资金,又能利用闲置资产。“我们针对贫困群众个人实际,还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真正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赵沟村村委会主任陈存亮说。

据了解,赵沟村集体公租房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31.1万元,其中危改补助资金23.1万元,龙驹寨街道办自筹配套设施资金10万元,安置兜底保障贫困户9户9人已入住;二期计划投资16.5万元危改资金,安置兜底保障贫困户5户5人,现房屋已全部竣工,近期可实现入住。目前,丹凤县像赵沟村这样的集体公租房安置点共有27处,共安置兜底保障贫困户154户160人。

6月26日,龙驹寨街道办枣园村的贫困户赵木牌,正陪着90岁的老母亲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赵木牌家一共4口人,儿子和孙女长年在外打工,为了照顾老母亲,他留守在家。虽然生活还算过得去,但却过得不安心。

“我们以前住的房子,每天都让人提心吊胆。老房子是爷爷留下来的,那时候盖个土房子都很艰难,村里的道路不畅通,盖房子所需的土都是靠人力一担一担挑回来的。”赵木牌说,“几十年的土坯房,一遇刮风下雨,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总是担惊受怕。子女们都不在家,我和老母亲腿脚也不灵便,加固房子这事迟迟没能实现。”

2016年以来,丹凤县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改造方式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积极推广修缮加固、重建置换、公租房安置“三种模式”,确保群众住房安全,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危房改造实施过程中,对象精准是关键所在。丹凤县住建局负责人张前良拿出手机,向记者介绍他们新开发的“丹凤县农户住房安全排查认定系统”APP。记者输入了赵木牌的名字,系统中显示,2018年,土房原址新建,政府补助3万元,赵木牌家在政策的扶持下住上了78平方米的新房。

“丹凤县危房改造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坚持应改尽改、宜建则建。”张前良说。目前,丹凤县已对2016年至2018年实施的2681户危改户逐户开展“回头看”。下一步,丹凤县将加快推进2019年存量204户贫困户、705户非贫困户危房改造步伐,逐村实现危房改造“清零行动”。据悉,丹凤县将于8月底前完成77955户农户住房安全认定工作,为实现全县住房安全有保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