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榆林:脱贫攻坚找良方 乡村振兴有保障

来源: 人民网陕西频道 发布时间: 2019-07-17 10:53

夏日的黄土高原,山茆已经披上了绿衣。吴超 摄

榆林市地处陕西北部,因蕴藏丰富的煤油气资源,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雄厚的财政实力,在过去十多年间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由于煤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形成了这样一种畸形发展的局面:榆林“北六县”神木、府谷等县煤炭资源丰富,是“全国百强县”;南部“南六县”清涧、子洲等县由于资源匮乏,却是国家级贫困县。

“一煤独大的畸形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导致榆林市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这也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硬瓶颈”。

煤炭资源丰富的榆林市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难。但是却由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项目进度慢”等问题备受诟病。

距离2020年要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时间已经不多了。

知耻后勇,迎难而上。榆林市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全部上手、一抓到底、挂图作战,共下派驻村工作队1287支,选派各级帮扶干部3.7万名,奋战在扶贫一线。

“加大明察暗访力度,严格奖惩考核。表现好的表彰奖励、提拔重用,表现差的严肃问责、调整岗位,以‘关键少数’的过硬作风扭转被动局面。”榆林市委、市政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军令状”。

针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这一次榆林市动了真格。2018年以来,榆林市因工作不力问责干部50名、调整第一书记11名,扶贫领域运用“三项机制”提拔使用县级、科级干部215名,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671起,党纪政务处分612人。

2017年,横山区、定边县顺利摘帽;2018年,绥德、米脂、吴堡3县摘帽;2019年,计划脱贫1.29万户3.21万人,13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佳县、清涧、子洲3县摘帽;2020年底,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榆林市,深入到清涧、子洲、佳县3个国家级摘帽县实地采访。

扶贫扶志:贫困户变身“兔老板”

七月黄土高原,骄阳似火。子洲县驼耳巷乡牛圈湾村,山茆上绿树成荫,绿叶在阳光的炙烤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阵阵热浪袭来,汗流浃背。

牛圈湾村村民贺汉雄给记者讲述他的“奋斗史”。吴超 摄

村民贺汉雄精瘦黝黑,忙着给兔子喂料。“这3000多只兔子,一个月后就是10000多只,收入很可观。”贺汉雄告诉记者。

每天给兔子喂料,看着兔子长大、下崽,贺汉雄心里会很踏实,这两年通过养兔子,他不但脱了贫,还还清了借的20多万外债。

眼前这个汉子现在看起来精神充沛,谁也无法想象,就在前两年他还被疾病所困扰,被生活中的种种不幸折磨得困不堪言。

2009年,贺汉雄的二女儿刚出生29天,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给女儿治病,贺汉雄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万。“这些钱都是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当时我和妻子都在外面打工,我们一年的收入都不到5万,压力非常大”。

在接下来的几年,贺汉雄一直在努力打工还债。然而,生活还在折磨着他。

2014年8月,贺汉雄在工地干活时突然晕倒,从十几米的高架上摔了下去,幸运的是,受伤不重;不幸的是,他被查出患有心脏病。更不幸的是,心脏病手术失败了……他陷入了绝望。

“近40万元的外债,再加上身体上的疾病,还有精神上的折磨,当时几乎崩溃”,说起过去的经历,话语间贺汉雄声音哽塞。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由于疾病无法干重活,贺汉雄无助地生活在村子。精神上的压力导致他谁都不想见,什么也不想干。

“欠的钱怎么还?孩子上学也要花钱,家里日常生活开销在当时都是问题,怎么办?”贺汉雄在焦虑中熬了半年。

生活即便困顿,还是有转机。2015年,贺汉雄的帮扶责任人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后,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主动联系到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帮他建起了160平米的肉兔养殖场,还为兔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销售模式出谋划策。

“当时也是尝试,养羊养牛都很费力,我身体不允许,养兔子不用费太大的力气”,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员们天天鼓励他,帮助他走出阴霾,积极面对生活。

从建厂到销售,村里的邻里乡亲,乡镇的领导干部,驻村的工作队默默地支持与帮助,让他尝到了人间的温情。从此,首次引进的120只种兔开启了贺汉雄的养兔脱贫之路。

有梦想就有希望,从此贺汉雄起早贪黑,背水一战,精心喂养每一只让他改变生活的兔子。2016年5月,他的1000多只种兔卖了3.6万元,他首次尝到了甜头。

2017年,子洲县委宣传部帮扶牛圈湾村,更为贺汉雄的经历和不服输的劲头所感动,在扶贫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扶持,注资50万元以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模式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里的50户贫困户们一起脱贫致富。

“今年我不但还清了所有的外债,还带领50户贫困户养兔子”,贺汉雄信心十足。

牛圈湾村第一书记吴嘎每天都要去跟贺汉雄“拉拉话”,他说,在发展养殖的同时,贺汉雄还带领大伙积极发展黄芪、黄芩等中药产业及葡萄、核桃等林果业,让大伙一起扩产业,增收入。

贺汉雄现在都是村里的红人,兔子不吃料、兔子要生产,随时都有村民来找他。

2018年,贺汉雄家主动申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贺汉雄拍拍吴嘎的背,笑呵呵地说:“我们现在都成了好哥们”。“他现在年收入都比我高得多,一年20多万呢”。

现在,牛圈湾村处处充满生机,一片繁荣景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00亩,林果业近500亩,肉兔、牛羊等家禽达7000只(头),实现了山上药材连片,坡上瓜果飘香,院落养殖成群。

贺汉雄现在已经是全县的脱贫致富“明星”。吴超 摄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扶贫政策挽救了我,养兔子的产业扶了我。人生在世无尽难,幸福要靠奋斗换,最主要还得靠自己努力干,才能过上好光景。”贺汉雄感慨。

振兴乡村:赤牛坬村寻乡愁

赤牛坬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实景演出。吴超 摄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桨’,爷爷的爷爷就这样;前沟短,后沟长,奶奶摇着纺车扬着场,奶奶的奶奶就这样……”

夜幕降临,音乐响起,100多名村民换了衣服,扛起锄头,牵着黄牛,踏着音乐的节奏有序而来。高亢激昂的劳动号子,凄美纯真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的祭祀活动,如泣如诉的天籁之音,真切感人。舞台下的观众聚精会神,被剧情带到了过去的岁月,陷入沉思。

这是佳县赤牛坬村民在自家田地自导自演的实景演出,舞台剧叫《高高山上一头牛》,该剧以陕北农耕文化为主题,以村子的半山半水为舞台,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

这部剧火了。

赤牛坬村的窑洞集群。吴超 摄

赤牛坬村位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是一个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传统村落,也是一个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典型贫困村

“自然条件差,没有资源,更没有景区,要发展,只有靠全村共同出谋划策。”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建茂说。

在村民老高看来,现在不但村子成了景区,环境变好了,每天在舞台上蹦蹦跳跳,身体好了心态也年轻了,“演出一场还有20块钱的收入,进入旺季仅演出就能收入500多块钱。”

走进赤牛坬村,成群的窑洞层次分明,村子的角角落落都是景点,在这里不但能看到过去的老物件,还能找到少年时的乡愁。

除了实景演出,赤牛坬村最有名的还是陕北民俗博物馆,远处望去,数十孔窑洞上下分开,层次分明。置身其中,一条长长的走廊将各窑洞连接起来,每一个展区都有不同的主题。

赤牛坬村的陕北民俗博物馆的“万鞋墙”令人震撼。吴超 摄

灯具展室、红枣博览室、传统饮食博览馆、五谷杂粮馆等,在这里不是一个老物件,而是成百上千个老物件的叠加。在鞋帽展室,10000多双布鞋堆积起了一面墙,更像是一座鞋山,令人震撼。

在高建茂看来,一样物件可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成百上千上万件堆积起来就是一个景观。在赤牛坬村,类似这样的景观处处可见。

在民俗博物馆,这里的老物件记录了过去艰苦的生活,讲述着黄土高原上朴实的群众不甘平庸的生活态度。

借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赤牛坬火了,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贫困村”摇身变成了“示范村”。

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乡村”;2015年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镇”;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和农业部联合授予“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称号。

这些荣誉是既是肯定也是挑战,赤牛坬村只是佳县很小的一个点,如何以点带动周边发展,带动全县的发展。

赤牛坬村的“党建+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不仅正在帮助赤牛坬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是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一条可借鉴的路子。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如何将旅游资源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佳县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发展全域旅游,那么,怎样来发展呢?

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认为,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全域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沿黄文物古迹景观、黄河山水风光、千年枣林风情、民间原生态文化、红色革命史迹等5大类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白云观为主的文化民俗游、泥河沟千年古枣园为主的红枣之乡生态游、黄河水上乐园为主的秦晋峡谷风情游、毛主席转战线路为主的红色革命教育游、赤牛坬陕北民俗为主的民俗文化体验游5大旅游板块。构建“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的全域旅游格局。

做强产业:万亩苹果稳增收

光伏产业。吴超 摄

产业兴,收入稳。

汽车翻越几个山峁,清涧县呼家河万亩苹果基地映入眼帘。

这里粱峁起伏、土层深厚、光照充足,这些自然条件适合发展山地苹果。经过专家多次论证实验,2017年,清涧县呼家河合作社与陕西果业集团清涧公司共同打造万亩苹果基地。

陕果集团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源整合等途径,让农户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增收致富。通过“三变”改革,10个村子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全面改进,高标准的山地苹果成为主导产业,土地价值得到真正发挥。

“企业带脱贫,产业促发展。我们将支部建在基地上,以‘支部+龙头企业+农户’的企业带贫议富模式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陕西果业清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海泉介绍。

目前,呼家河村联合合作社已流转10个村的土地,涉及农户1313户,其中贫困户349户,每户分红1271元。除此之外,农户还可以以最优惠价格租赁适量果园,由农户自主经营,使农户以最大程度获得经营性收入,真正让农户增收受益。

陕西果业清涧有限公司根据当地条件已与该县宽州镇、下二十里铺镇两个乡镇完成14000亩的标准化山地苹果基地建设,还将在5年内建成以242国道沿线苹果经济带和沿黄公路红枣经济带。新建发展山地苹果20000亩,涉及5个乡镇6582人,其中贫困户1356户4068人,带动全县发展苹果产业20万亩,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使清涧脱贫摘帽更有产业保障。

清涧县生态养殖产业。吴超 摄

清涧县围绕全县优质枣果、文化旅游、生态养殖、特色农业、传统加工和新能源等6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在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上做文章,在增收致富上出实招。用产业发展成效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致富能力,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据介绍,榆林市全市中长期产业覆盖贫困户10.4万户28.32万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家庭产业全覆盖。特别是紧抓陕西苹果“北扩西进”机遇期,将山地苹果产业作为南部县区群众脱贫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最主要的抓手,2018年产值近30亿元。今年新增7.49万亩,栽培总面积已达到97万亩。

产业是脱贫的保障,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有稳定的收入。为此,榆林市扶贫办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优先支持已摘帽县、退出村发展和脱贫人口,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户安全饮水、非贫边缘户危房改造,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实现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时下,清涧、子洲、佳县3个计划摘帽县“百日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扶贫干部在一线不畏酷热、挥洒汗水,足迹踏遍村庄的角角落落。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