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丹凤: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丹凤县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6-04 10:00
5月21日,在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赵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领到钥匙的贫困户们都忙着装修自己的新房,想着入住在即,大家心里乐开了花。熊守兵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59岁的熊守兵是从25公里之外的龙驹寨街道办白庄村搬迁下来的,原来居住地离县城远,由于山大沟深,交通落后,靠天吃饭,对于脱贫致富他是有想法没办法。自从有了新房,他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近年来,丹凤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帮助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按照“扎新根、斩老根、断穷根”三步走工作法,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有机结合,初步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扎新根
让群众融入新生活
“搬迁政府有补助。我个人仅花了1万元,就住进来了。做梦也没想到像我这样的家庭也能成为‘城里人’。如今国家的政策好得很,政府处处都在为我们贫困群众着想……”丹凤县寺坪镇赵塬村贫困户张忠峰通过易地搬迁政策,住进了该县商镇桃园春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新房,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
近年来,丹凤县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不举债、脱贫有保障”的要求,严格执行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人均出资不超过2500元、户均建房自筹资金不超过1万元的“政策红线”,合理确定安置房户型面积,多措并举控制建房成本,确保贫困群众住得放心、舒心。
搬迁对象精准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第一步。为此,该县对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贫困人口逐户进行严格筛查,严格按照群众申请、村组评议、镇(办)审核、县级审批公示程序,采取“谁调查、谁负责、谁签字”的办法落实责任,通过层层夯实责任,从源头上拧干虚假水分,实现应搬尽搬。同时,坚持“以人定搬、以户定建、以点定产”思路,该县针对不同的家庭人口、人口结构和脱贫计划进行量身定制帮扶措施。
为有力推动项目建设,丹凤县还实行“书记担责、县长挂帅、常务主抓”推进机制,实行“月督查会诊”制度,落实月考核、季点评,推动项目建设进度。
为实现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就业创业问题,丹凤县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抓住苏陕协作和社会扶贫、企业帮扶、返乡创业等多方面机遇,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注入易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项目,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基本实现搬迁户户均1人就业的要求。
斩老根
改变传统生活习惯
“贫困群众搬迁后,为了加快推进旧宅基地腾退进度,我们一边动员贫困群众拆除旧房,一边通过有效融合、宣传教育,改变其传统的劳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推进土地、林地流转,让贫困群众尽快开启新生活。”丹凤县移民办主任董立铭说。
凤冠佳苑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是丹凤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之一,近年来,他们坚持大点搬迁、集中搬迁、上楼搬迁的“三搬”原则,按照“四靠近”“四达到”等要求科学选址,坚持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脱贫攻坚、消费市场培育“五位一体”和循环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城乡社区“四区同建”模式,统筹考虑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活服务等要素,采取安置房建设、配套设施、产业配套建设“三项建设”同步推进的办法,突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产业配套重点,确保贫困群众融入城镇,变成市民。
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丹凤县采取精准扶持引导,先后在竹林关、商镇等“四大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个。在竹林关镇江北新区、商镇老君和龙驹寨街道办赵沟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同步推进超市、商铺、社区、幼儿园、医院、广场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拉大城镇框架,进一步提升城镇品位,促进人口和产业梯次聚集,带动加快了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步伐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大型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立新型社区、组建物业公司,设立警务室、便民服务大厅、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把城乡低保、新农合等与人口和房屋相关的权利、义务从户籍上分离出来,将搬迁、扶贫和社会救助等政策进行衔接,有效增强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
断穷根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如今社区办了服装厂,我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可以到厂里上班,既照顾了家庭,又能挣钱。”5月21日,在丹凤县竹林关镇众坊服饰车间,贫困户何兰英正用缝纫机熟练地加工着服装。
丹水社区属于丹凤县竹林关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针对社区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无技术,且需要照顾家庭而无法外出就业这一现状,丹凤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脱贫、能致富”的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先业后搬”,通过开办“社区工厂”,帮助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帮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近年来,丹凤县为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他们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力发展配套产业;整合“雨露计划”“职业农民”等资源,先后为搬迁群众举办技能培训班100多场次,累计培训1.9万人次;做强产业配套,做好就业岗位“菜单式”对接、就业状态“清单式”管理,确保每户搬迁贫困户中有一个主要劳动力能稳定就业。
丹凤县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商镇老君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搭建商棣工业精深加工区核心地带劳务用工供需平台,解决了搬迁群众1600多人就近就业问题,实现了企业和搬迁户的双赢。该县以农业园区为依托,借助“三变”改革,围绕果、畜、菜、药、菌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确保40%以上的移民安置区劳动力稳定就近就业。该县还通过“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该县还采取政府担保,无息贷款的办法,给予每户贫困户5万元产业贷款资金,支持贫困户创业。并大力支持搬迁群众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分享增值收益,建立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拓宽增收渠道,有效解决搬迁户后续生存发展问题。
借助苏陕扶贫协作机遇,丹凤县加强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交流对接。截至目前,丹凤县在南京市的务工人员达到8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463人,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