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药监局:产业扶贫进石泉 长效增收不再难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4-10 08:00
“驻村工作队和咱们成立合作社之后,我种植了丹参、烤烟,还有黄花,现在基本有稳定的收入了。”
今年46岁的吴先德,是安康市石泉县曾溪镇高坎村三组村民。因家人身患疾病,吴先德一家于2015年被纳入贫困户名单,生活拮据。得益于石泉丰沃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如今,吴先德一家不仅脱了贫,有了稳定的收入,他还成了高坎村的“致富带头人”,为其他贫困户讲政策、说好处,鼓励他们参加合作社,增加收入。
吴先德所在的高坎村,是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和局领导各处室结对帮扶的重点贫困村。石泉丰沃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则是由该局驻高坎村扶贫工作队出资、并助推成立的,旨在带动贫困户参与、并为他们搭建一个脱贫增收的平台。
“种了产品害怕销不出去。”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对于种植业的发展,吴先德一直心有顾虑。这种顾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区位不无关系。
“旱路3座山,水路要坐船,坡地不连片”。位于石泉县西边、汉江河北岸的高坎村,是典型的高山村。从这里出发,到达石泉县城有25公里的路程。务工,种黄花,养蚕、养猪等传统种养殖业是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高坎村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8户642人,其中“十三五”贫困户105户277人,现在册贫困户73户173人。
2017年之前,高坎村主导产业为黄花和林下养鸡,黄花菜是石泉县重点产业,全县大面积种植,高坎村共栽种黄花250余亩。因2018年市场价格下滑,加之黄花管护中工序多、用工多,且在采摘季节用工量大,导致当年经济效益不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下降。与此同时,林下养鸡因受产业同质化影响,也一直无法解决销售瓶颈。
土地不集中连片、旱地居多,加之位置偏远,在高坎村发展传统种养殖业,销售成本高、效益低。如何实现长效稳定的脱贫增收,成为摆在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8年,经过对高坎村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实地考察分析,镇村开会研究拟定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后,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高坎村扶贫工作队带领村干部及部分群众到汉中等地进行了中药材种植实地考察,决定将中药材种植作为高坎村的主导产业重点推进。
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高坎村引进栝蒌、乌药两个中药材种植项目,并建成了种植基地。栝蒌、乌药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即由村委会合作社流转土地,公司自行种植,村民务工的形式进行。以栝蒌种植为例,贫困户到合作公司务工,一天能赚100元务工费。目前,这两个中药材种植项目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解决贫困户就近务工49户150余人。
与此同时,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高坎村推广种植丹参,并实行“省药监局提供种苗,贫困户自己种自己挖,公司保护价订单式收购”的模式。通过为丹参收购划定最低价格保护线,实现收购价格随市场价的上浮而增加,保证让贫困户不亏本。这样一来,市场风险得到了消除。据悉,高坎村贫困户现已发展丹参种植100余亩,预计每亩纯利润约2000元。
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高坎村扶贫工作队继续巩固本村林下养鸡、黄花、烤烟、魔芋等基础产业。据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高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宝宁介绍,该局已投入5万余元援建了高坎村黄花、烤烟烘烤房、晾晒大棚、烘烤设备;并向石泉丰沃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入启动资金3万元,为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选准优势特色产业。
位于石泉县城西北方向33公里处的牛羊河村,现有未脱贫户83户149人。近年来,在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包抓下,该村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的主渠道,探索出了“稳黄花、促魔芋”的产业发展模式。
经过充分调研考察,针对牛羊河村已有优势和发展短板,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该村扶贫工作队确定了“以优势补足劣势”的发展思路,稳定栽培黄花580亩、试点魔芋种植520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在组建黄花合作社基础上,又组建了魔芋合作社,形成了以龙头产业带动全村产业突破的效果。
“陕西省药监局驻村扶贫,感觉最大的就是增加收入了。把东西种出来,让农民放心,有人收购。”吴先德笑着说。现在,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借助石泉丰沃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种植中药材等,高坎村已实现增收57.3万元,人均增收3800元。对于未来,吴先德表示,他打算把合作社继续做好做强,继续发展下去。(王兆)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