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临渭:真情关爱激发群众脱贫斗志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4-01 10:00
初春,渭河北岸乍暖还寒。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东屯村的贫困群众刘长武已经忙活起来。“心里头热乎,干啥都带劲儿。”说起脱贫,刘长武信心满满。
日前,记者在临渭区蹲点调研发现,贫困群众脱贫志气高涨,致富劲头十足。一手抓产业扶贫,一手抓内生动力,临渭区用真情和关爱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和信心,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支撑。
用真情“点燃”脱贫梦
若是3年前来到崇凝镇靳尚村,一提起靳拉民的名字,村里的老少就连连摇头。
因为好吃懒做,他不仅花光了父母留下的全部“家底”,还把亲戚朋友都借了个遍。懒得出了名,打了一辈子光棍的靳拉民很被人瞧不起。每当村里想给他落实扶贫政策时,总会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大伙儿都说:“不能拿公家的钱养懒汉。”
2016年春,临渭区编办干部简晓君来到靳尚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长。在工作中,简晓君发现那些“懒汉”大多缺少关心和鼓励。“我尝试和他们攀亲戚,用真心帮助他们。”简晓君说。在上级党委的支持和他的努力下,很多贫困户从思想上转变了。然而,靳拉民却依旧破罐子破摔。
2018年2月15日是大年三十,晚上,简晓君端着热腾腾的饺子走进靳拉民家。看到驻村书记放弃与家人团聚来陪自己过年,想起这位80后党员平日无微不至的关心,靳拉民被打动了。他埋藏在心底的脱贫梦也被“点燃”了。
之后的日子里,那个端着茶杯四处乱逛的靳拉民不见了。村里多了一个晚上义务巡逻的靳拉民、一个雪后义务除冰的靳拉民、一个红白事义务帮忙的靳拉民……
现在,依靠村里发展的光伏产业,靳拉民每年能领到3000元分红。在村委会的鼓励帮助下,他还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2019年1月,靳拉民脱贫了。现在他还打算学技术搞产业,让日子过得更红火。
好榜样“点亮”致富梦
今年1月,经过推荐评选,57岁的阎村镇徐韩村贫困群众韩皎良,成为临渭区新晋的“脱贫之星”。他用自己的奋斗故事“点亮”了其他贫困群众的致富梦。
7岁时的一场高烧,让他的身体落下了残疾。虽然丧失了劳动能力,但他没有自暴自弃。通过勤学苦练,他掌握了修鞋、换拉链的手艺。
2017年,临渭区公安局成为徐韩村的包联单位。在了解到韩皎良的情况后,驻村工作队一边帮他租门面、添设备,一边向其他贫困群众宣传他的故事。渐渐地,村里曾经的“懒汉”变勤快了,身体残疾的贫困群众也积极乐观起来。
2018年4月,在徐韩村小产业就业创业基地,韩皎良的新店开张了。除了修鞋、换拉链,韩皎良还干起配钥匙、复印打印的活儿。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小店就收入了近2万元,韩皎良也实现了脱贫。
与此同时,一个喜人的变化发生了。在韩皎良的带动下,两名同样因残致贫的群众,紧挨着韩皎良的店,开起了干菜店和纸扎花圈店。看着这些新变化,村里的贫困群众都说,人家残疾人都能脱贫,有胳膊有腿的,可不能落后。
临渭区通过评选群众身边的好榜样,营造出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让那些群众耳熟能详的脱贫故事化作“星星之火”,引燃群众的致富梦。2018年,临渭区共评选表彰脱贫之星25位、模范帮扶干部50人、先进帮扶集体69个。
新课堂助力小康梦
“转变群众的观念确实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2月25日,在桥南镇寺峪口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双牛对记者说,“扶志气,一次两次若没效果,一直坚持就会有起色。讲堂就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张双牛所说的“讲堂”是临渭区在238个村和59个社区实现全覆盖的道德讲堂。以道德讲堂为载体,临渭区的各个村(社区)每季度都定期举行道德评议会。评议会上,村上的干部不仅讲勤劳致富、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故事,还讲政策、讲产业、讲技术,让贫困群众道德素质有提升,发展产业有奔头,脱贫致富有思路。
在寺峪口村,54岁的杨满红是道德讲堂里“打卡”最勤的群众之一。“我原来就没想着要脱贫,更别说奔小康了。现在,总觉得应该干点啥,下决心想要‘摘帽’。”杨满红说。
2018年,受到道德讲堂的熏陶,曾经懒散的杨满红主动在镇上干起了建筑工,一个月能收入近3000元。“我还养羊呢。”杨满红说。“最多的时候,他能养8只羊。卖羊奶加养羊羔一年也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张双牛感慨,“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摘了帽、脱了贫。”
“扶志气既要有好载体,还要有好内容。但这些都离不开用真情和关爱调动群众主动脱贫的积极性。”临渭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用真情打动人,用榜样感染人,用载体熏陶人,才能扭转‘等靠要’、扶起好志向。”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