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铜川照金:红色旅游带动老区扶贫产业火起来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1-28 08:50

2015年2月13日,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老区产业培育扶持力度,还强调“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

  2019年的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已初见成效,当地贫困群众积极发展产业,形成了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局面,这些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的实际回应。

  春节临近,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五峰村53岁的贫困群众张军政有了一份新工作——在村上的豆腐传统作坊上班。1月24日,记者见到他时,他和其他5名贫困群众正忙着把做好的豆腐用货架推到作坊门口。“现在磨豆腐用的是机器,活儿一点都不重。每个月的工资有2000元左右,这让我很满意。”张军政说,这批豆腐大约有300公斤,等货车到了就装车运往位于照金红色旅游名镇的销售点。

  在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吃、穿、行、游、购、娱,每个旅游要素的发展都给老区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带来了机遇。

  47岁的张春华是照金村孙趟组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她的婆婆年事已高、丈夫患病卧床、女儿还在上学,过去家里全指望张春华一个人种地和农闲时节上山挖药材为生。一年两三千元的收入只能说是勉强度日,家里的土坯房已成危房都没钱修葺。2012年10月,照金村村委会和群众自愿入股成立了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张春华被优先吸纳到企业上班。现在她每个月能领到1500多元工资,家里13亩耕地全部流转后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扶贫产业资金分红、村集体分红等,每年收入能有近3万元。“我家还享受了扶贫搬迁政策,只花了1万元就从土坯房搬进了搬迁小区98平方米的楼房。这里冬天有暖气,做饭有天然气,条件好得多了。”张春华说,“和我一起做保洁工作的同事都说我这几年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像张春华这样受益于旅游服务业发展的贫困群众,在照金革命老区还有很多,仅在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就有70多人。还有一些贫困群众看到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商机,在照金红色旅游名镇自主创业,开起了经营餐饮、零售商品的小店,既能借风扬帆勤劳致富,还能吸纳其他的贫困群众来打工增收。

  照金村45岁的贫困群众张耀军和妻子开了一家专门制作出售饸饹、刀剺面等地方特色小吃的餐饮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年下来扣除各种成本,餐饮店还能挣2万多元。“穷日子大家都过怕了,但过去一是不知道该干啥,二是缺少启动资金,现在搭上了照金红色旅游名镇这列快车,也有了政府的扶贫产业资金支持,只要我们勤快点,贫困帽子一定能早日摘下来。”张耀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距离照金村不远的北梁村,是陈家坡会议纪念馆所在地。因残致贫的梅玉亮依靠制作手工艺品,坐在家中就能赚钱。“我2015年开始学习手工编织,2016年开始销售,后来又摸索着做根雕。”他说,“周边山上常见的山桃核、山核桃、树根都能通过加工变成手工艺品,在景区附近或是网上销售。现在村上又建起了扶贫车间,专门支持贫困户制作手工艺品,还帮着我们在景区附近联系销售点。”梅玉亮对扶贫政策非常感激,也对尽早脱贫充满希望。

  五峰村虽然距离景区较远,但村党支部书记刘海军在村上建了豆腐传统作坊、盖了肉兔饲养棚舍、修了设施蔬菜大棚,还在山脚下散养了大量土鸡。“我们虽然离景区有些远,但产品一样可以运到景区销售,说到底还是沾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光。”刘海军说,“仅肉兔饲养一项,每年就可给贫困群众每户分红1000元以上。发展产业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再加上集中生产销售、增值部分分成,我们全村51户115名贫困群众有望今年全部脱贫。”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