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照金:“老区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9-01-23 09:45
“村组道路硬化了,饮水条件改善了,传统产业转型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构成多元了,我们住进新房了……”1月22日,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前,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照金村村民段玉林扳着指头历数生活中的变化,“这几年的日子,真是一天一个样。我们老区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团结一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4日在照金村考察时的深情嘱托。3年多来,照金村的党员干部们将这句嘱托牢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根据全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全力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扶贫移民搬迁、抓产业转型发展、抓鼓励创业就业、抓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让革命老区的村容村貌大变样,让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大改善。
群众日子过得好不好,困难群众最有发言权。照金村群众刘小平的大哥前些年意外去世,使刘小平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家照料年迈的父亲,经济收入只能依靠家里的12亩地,日子过得紧巴巴。2015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7月17日,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刘小平申请到了政府贴息的创业就业资金5万元,加上村上无息提供的互助资金1万元,他壮志满怀地开始养殖奶山羊。
“我原来就养过羊,懂技术,但苦于缺资金。有了这6万元,我盖起了210平方米的封闭式羊棚,又买来15只羊。精心管理之下,现在已经发展到49只。过了春节,就可以大量出售羊奶了。一只羊每年有6个月的产奶期,每天能产2公斤奶。每公斤按9元计算,一年下来我家至少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日子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说起以后的好日子,刘小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贫困群众收入增长后,能不能退出贫困户行列,还需要综合研判。镇上和村上会对脱贫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追踪。“我们不仅要看群众的收入增长情况,还要看是否符合‘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宁可步子慢一些,也要让群众真脱贫、脱真贫。”耀州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王立平说。
照金村伙食店组鲁麦莲的血型是俗称“熊猫血”的RH阴性血型。2015年,鲁麦莲因为需要大量输血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参加村上组织的手工编织培训后,她开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附近摆摊,向游客出售手工编织品,生意非常好。2018年6月,在村委会的协调下,她又租到了一处门面房用于经营。现在,不仅债务基本还清,她还根据移民搬迁政策在圣源小区购买了一套86.44平方米的住宅,今年初已经入住。“小区里有配套建设的藤条编制社区工厂。我准备让我丈夫看店,我去社区工厂工作,这样每年又能增加2万多元的家庭收入。”鲁麦莲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懂技术、会经营的刘小平、鲁麦莲脱了贫,但对张耀军来说,脱贫更多地需要依靠好政策。上有75岁聋哑人父亲,下有正在上初中的儿子,张耀军过去靠种地一年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日子过得非常拮据。现在,他从事就业信息登记员的公益性岗位,每年有7200元的收入;流转了家里的7亩土地,每年有2100元的收入;平时可以在附近的正裕农林公司打零工,每天有150元的收入;妻子在街上卖早点,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另外还有扶贫代管资金分红、照金村集团分红等。最近他只交了1万元就购买到了100平方米的安置小区住宅,彻底告别了过去居住的土坯房。
“政策好得说不完,但扶贫主要是扶勤,不能老是靠政府,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奋斗。”张耀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4日来村上考察,和群众说了许多贴心话,希望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总书记的牵挂,让照金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了。大家都铆足了劲朝着好日子奔,一定不让总书记再牵心。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