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专栏>最新专题>脱贫攻坚三秦在行动>合力攻坚 > 行业扶贫

宝鸡太白县:勠力同心奔小康

来源: 陕西省扶贫办 发布时间: 2019-01-09 10:00

   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见效,一栋栋易地扶贫搬迁民居如期完工,一条条通组公路连接千家万户,一座座农村卫生室提升达标……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太白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立足县情实际,聚力“三线作战”,推行“八带模式”,下硬功补短板、强帮扶,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8年年底,太白县累计退出贫困村37个、贫困户2705户8909人,贫困发生率由23.3%降至0.91%。

  “三线作战”
  下足绣花功夫

  鹦鸽镇六家村是太白县典型的贫困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山大沟深,村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投入多,产出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04人,提起脱贫,没几户有底气。
  “六家村靠啥脱贫?”经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在与镇村干部一道商讨发展思路时,包扶六家村的太白县县长张建科眼前一亮。“相邻几个村都走上了发展高山特色莓类水果产业的道路,六家村耕地不多,没法和人家比,但咱们可以给他们育苗赚钱呀!”他说。
  理思路、定措施。没过多久,海升集团太白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升集团)和六家村达成产业合作发展协议,一个投资2300万元、占地238亩的草莓育苗基地建成。海升集团在初期兑付83户村民92.7万元土地流转费和青苗补偿费的基础上,每年吸纳六家村40余名村民到公司就近就业。第一年在育苗基地务工的19名贫困群众,根据承包管护亩数,每月务工收入600元到2200元不等,当年就脱了贫。
  近年来,太白县全面落实县负总责、部门推动、镇为主体、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重点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线、业务线、帮扶线“三线作战”保障机制。县上领导谋思路、定大局,相关部门抓业务、强帮扶,镇村聚力促落实、抓整改,切实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户到人。
  “我们全县69个部门、49户企业和合作社组建44支工作队,对应帮扶44个村,28名县级领导、472名科级干部和150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2546户贫困户。同时,县上依托县内9户省市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174个农民专业组织,通过‘派单’式发展产业,帮助1255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张建科说。

  “八带模式”
  抓住脱贫根本

  太白县靖口镇石沟村的刘水林,前些年因为家里老人生病花光所有积蓄,一家人生活窘迫。2015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包扶我家的干部帮我贷了5万元贴息贷款,鼓励我种植中药材、养殖土蜂,还带我参观了县内好几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土蜂养殖场,使我大开眼界,当年投资当年就脱贫了。”刘水林感激地对记者说,2017年5月,他组织村上3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成立了石沟村扶贫互助协会。协会成立后,刘水林一边组织人外出学习园林景观设计,一边到镇上争取项目,承接周边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在他的带领下,2017年入会成员普遍增收。
  2018年,在刘水林的推动下,石沟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和村民一起种平菇。合作社除了给入股的贫困群众分红外,还聘用贫困劳动力在平菇大棚里工作。仅此一项,就使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在2018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刘水林被村民高票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干部能人带”是太白县强力推行的脱贫攻坚“八带模式”之一,刘水林的脱贫事迹是太白县推行脱贫攻坚“八带模式”的一个缩影。
  太白县利用县域优势和特色,坚持“政府配餐、群众选餐、干部送餐”的思路,推进实施政策带、企业带、园区带、旅游带、电商带、光伏带、科技带、干部能人带的“八带模式”,将稳菜、扩果、优畜、壮药“四项增收计划”确定为产业扶贫重点,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中驻村第一书记的核心引领作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党支部、农业技术骨干、乡村致富带头人等,带领贫困群众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食用菌和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从根本上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保障。
  太白县委书记田来锁说:“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太白人民将�哿ν�心,啃下一块块贫困‘硬骨头’,奋力谱写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篇章。”

返回顶部
电脑端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