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榆阳:产业扶贫托起群众致富梦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 2018-12-05 14:27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近年来,榆阳区精准施策,统筹谋划,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抓住特色产业,注重到户项目,守住村集体经济底线,努力激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创造性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
据统计,目前榆阳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189户34175人,2018年在册贫困户2267户3919人。其中,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1218户3296人,分布在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245个行政村。另外,全区共有贫困村80个,涉及9个乡镇,今年计划退出44个。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
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榆阳区是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截至目前,全区317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累计投入改革专项奖补资金6500万元。其中,182个行政村已完成了改革,共注册股份经济合作社238个,发放股权证69378本,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19350人,兑付改革奖补产业发展资金4657.3万元。这182个行政村中包括贫困村53个,贫困户363户645人。
“我们村有20名村民都领到了贷款,一共100万元,我们一定会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好好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通过产业增收致富,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12月3日,榆阳区孟家湾乡大圪堵村党支部书记姜玉忠说。今年8月8日,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金融资本下乡、破解群众“融资门槛高、融资渠道窄”难题,榆阳区在孟家湾乡举行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首发仪式。如今,榆阳区财政1000万元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已经到位,新建的10个乡镇产权交易站累计撬动银行融资1亿元,让沉睡的农村资源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统筹全区产业布局
勠力同心脱贫攻坚
“栽培果树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剪枝、拉枝、施肥、锄草、灌溉……样样都是精细活儿,我们不仅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等挂果销售产生利润后还能分红。”12月2日,青云镇太平沟村村民赵虎平望着1000多亩山地苹果憧憬地说。2016年,在榆阳区产业办的帮助下,该村结合本村实际,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很快就摘掉了“贫困帽”。
据了解,近年来,榆阳区产业办多次召开成员部门联席会,依托专家工作站知名专家和本地实用人才,对全区产业布局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核实各贫困村产业发展布局与规划,特别是对2018年度实施项目逐一进行了反复核实,找准贫困村、贫困户在产业发展方面的需求。现已建成各成员部门产业扶贫项目库,打造了东南部以大扁杏、小杂粮、富硒谷子、中药材和高粱、养羊为主的种植养殖产业示范带,三鱼线以山地果树、休闲观光、林下经济、特色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旅游体验产业示范带,以及210国道沿线以设施蔬菜、时令水果、富硒水稻、特色养殖、初级加工为主的综合产业示范带。
据统计,今年榆阳区产业办各成员部门用于80个贫困村的产业项目资金达4534.73万元。其中,农业局投入1385.83万元,重点实施中药材、富硒农业、特色种植“三个万亩”工程,共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921户;畜牧局在44个贫困村投入718.4万元,主要依托贫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黑毛猪等特色养殖业和退牧还草建棚圈等项目;林业局在29个贫困村投入450万元,为村集体新栽林果基地1000亩,新建桑叶初级加工点25处;旅游局投入370万元,在3个贫困村开展了乡村旅游项目;商务局投资58万元,新建电商扶贫合作点10个;科技局聘请79名科技特派员到80个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等;扶贫办投资365.4万元到户产业扶持养殖、种植、三产等项目,涉及贫困户797户。
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为了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榆阳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新型经营主体嵌入产业扶贫链条环节,大力推广“政策驱动”“龙头引领”“帮带挂靠”“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经营”“电商扶贫”“社会服务”等10种模式。
“抱团经营”模式。如马合镇将全镇64户贫困户吸纳为金穗益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租赁330亩土地种植沙盖90亩、高粱240亩,由沙盖妹和喜相逢两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及订购收购产品。
“龙头引领”模式。如榆林广济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榆阳区16个乡镇53个合作社签订订单收购中药材10980亩,其中,指导61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全程帮助他们发展产业。
“租赁返聘”模式,如冯茶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头人刘继斌,带领44个股民,累计租赁2000多亩土地发展黄芪、柴胡等中草药,并雇佣本村贫困户务工。
“电商扶贫”模式。如可尚颖食品有限公司在上盐湾镇陈兴庄村建立了100亩南瓜示范基地,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共同发力,将榆阳区贫困户的农特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解决了群众销售难题。
“能人引领”模式。如青云镇太平沟村能人赵艳飞,带领村民发展860亩山地苹果,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并将政府分年度帮扶贫困户的40只羊采取代养代管保底的方式,每年为每户贫困户保底分红800元。
“社会化扶贫”模式。如榆阳区奥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免费为贫困户种植高粱340亩,深翻耕地也仅收取一点成本费。另外,他们还会及时帮助解决群众农机具使用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产业扶贫后劲十足
产业扶贫要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为此,榆阳区产业办充分发挥技术服务“110”指挥平台作用,会同科技局和农林牧农机等部门,聘请了79名科技特派员,并下派200多名技术干部,对全区80个贫困村重点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产业项目指导、实用技术培训等常态化工作。
同时,榆阳区产业办还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干部提前审核产业扶贫项目到村到户、项目公示制和蹲村精准包抓产业项目的做法,做到村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户有产业帮扶明白人,以便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并帮助贫困户掌握1至2项产业技能。
另外,榆阳区产业办还累计开办了集中培训会135场次,培训6000多人次,产业帮扶和技术培训及一对一指导服务1622场次,惠及2万多人次;散发各类技术资料3万多份,技术服务到村覆盖率达到100%,做到了一镇一村一档,一户一册;召集相关人员观摩产业扶贫叠加效益明显的产业扶贫村,并对20个产业扶贫村的先进人物及典型做法做了广泛宣传。
陕ICP备1004160号 网站标志码6100000017
陕公网安备 610102000169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029-63912478